《共產主義黑皮書》:難逃蘇聯魔掌

《共產主義黑皮書》第五部分 第三世界(138) 作者:西爾萬‧博洛克 譯者:言純均

Facebook

阿富汗共產黨人

查希爾沙的民主化使長期以來一直是地下組織的阿富汗共產黨最終得以公開露面。20世紀60年代,共產黨人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DPPA)這個名字參加了選舉。DPPA於1965年初舉行了一次代表大會。會上,蘇聯支持的候選人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Nur-Mohammed Taraki)當選為總書記。但在黨內團結的假象背後,嚴重的部落分歧和個人爭鬥甚囂塵上。DPPA的一位創始人巴布拉克.卡爾邁勒(Babrak Karmal)是一名王室貴族。「Karmal」是化名,意為「工人之友」;他的真名是穆罕默德.侯賽因.汗(Mohammed Hussein Khan)。據一名克格勃投誠者說,卡爾邁勒多年來一直是克格勃的線人。黨的另一位創始人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是加茲尼省(Ghazni)一個村莊的一位富裕農民之子。他是一名普什圖人,曾因懂英語而獲得政府高級職位。哈菲佐拉.阿明(Hafizullah Amin)也是一名普什圖人(Pushtun),但出生於喀布爾郊區一個公務員家庭。在1965年的選舉中,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和另外兩名共產黨人在議會中贏得了席位。1969年,卡爾邁勒再次當選,和他一起進入議會的還有阿明。

DPPA由兩個派系組成,即人民派(Khalq)和旗幟派(Parcham),每個派系均得名於各自的報紙。《人民》是來自東南部的普什圖人的報紙;而《旗幟》主要由講波斯語的中產階級閱讀,他們的計劃是將統一戰線理論付諸實踐。兩個組織都是正統的共產黨人,且非常緊密地遵循蘇聯的政策,但旗幟派或許稍微更接近蘇聯的路線。這兩個組織之間的分裂從1966年持續到1976年,雙方都聲稱有權被稱為「阿富汗共產黨」並代表整個DPPA行事。1976年,它們按照莫斯科的命令重新統一。黨的成員從未超過4,000至6,000人。除了DPPA這些派系外,還有幾個組織,其意識形態以馬克思主義為導向。「永恆火焰」(Shola-i-Javaid)是一個創立於20世紀70年代初的毛派組織。該組織在什葉派和學生中招募了自己的大多數成員。後來,它分裂為幾個派系,所有派系都加入了反蘇抵抗運動。

從1965年到1973年,阿富汗共產黨的一切組織系統性地詆毀了政府和君主政體。示威變得越來越常見,對議會的擾亂也是一樣。DPPA也開始更廣泛地招募人員,特別是在政治精英中。

穆罕默德.達烏德的政變

曾於1963年被查希爾架空的達烏德,在一些共產黨軍官的幫助下,於1973年發動了政變。外部觀察者對這些事件提供了各種解釋。一些人確信莫斯科正在幕後操縱;另外11人認為,達烏德在操縱共產黨人。無論真相可能存在於何處,旗幟派的7名成員進入達烏德政府做了部長。政變後,憲政自由被暫時取消。在共產黨人的煽動下,政府發動了一波鎮壓。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指出的:「民族主義領導人哈西姆.麥萬德瓦(Hashim Maiwandwal,1965至1967年擔任該國自由派首相)因密謀推翻政府,與另外約40人一起被逮捕;其中4人被處決。官方說法是麥萬德瓦在獄中『自殺』。人們普遍認為,達烏德將他暗殺,因為他是向該國提供任何真正替代方案的極少數非共產黨的反對者之一。」酷刑和恐怖活動變得司空見慣,邪惡的普里查基(Pul-e-charkhi)監獄於1974年開設。

不過,1975年,達烏德擺脫了共產黨人,不僅與東方集團國家,還與伊朗和印度簽署了新的商業協議。與蘇聯的關係出現惡化。在對蘇聯的一次正式訪問中,達烏德與勃列日涅夫發生爭吵,並開始公開推動自己國家的經濟獨立。此後,他的日子已屈指可數。1978年4月27日,他在一次政變中被推翻。巴里對這次政變前夕該國的局勢作了如下描述:「1978年以前,阿富汗是個世俗國家,幾乎沒有給穆斯林極端主義什麼時間,官方持中立態度,迎合蘇聯,既沒有質疑其邊界,也沒有質疑與其它穆斯林國家的關係……說是蘇聯採取行動以阻止穆斯林極端主義的崛起,這根本不是真的:通過推翻達烏德,蘇聯反而助長了穆斯林極端主義者的崛起。蘇聯或許有點兒低估他們的實力。很明顯,蘇聯協助發動了這次共產黨政變,以確保阿富汗在最後一刻都不能逃出他們的魔爪。」(待續)

(編者按:《共產主義黑皮書》依據原始檔案資料,系統地詳述了共產主義在世界各地製造的「罪行、恐怖和鎮壓」。本書1997年在法國首度出版後,震撼歐美,被譽為是對「一個世紀以來共產主義專制的真正里程碑式的總結」。大紀元和博大出版社獲得本書原著出版方簽約授權,翻譯和發行中文全譯本。大紀元網站率先連載,以饗讀者。文章標題為編者所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