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就已告訴我們宇宙是什麼了!

原標題: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的古人就已經告訴我們宇宙是什麼了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1月05日訊】宇宙從誕生至今已經過去了137億年,而人類到現在也不過幾百萬年的歷史。雖然我們的科技在這幾百年內有了飛速發展,更是完成了古人「飛天」的夢想。但是當人類走出地球的那一刻時才發現,宇宙如此浩瀚,存在著許多讓人無法理解的東西。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古人們就已經告訴我們宇宙是什麼了!古人認爲,宇宙中的「宇」代表空間,包含了東、南、西、北和上下的各個方向;而宇宙中的「宙」代表時間,包含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而空間與時間的統一,就是「宇宙」。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莊子就在《齊物論》中寫道:小到生命,大到宇宙,其實世間萬物都有一個開始和結束的過程。我們可以把宇宙萬物開始之初看成是「有」,在這個「有」之前就是「無」了。所以,宇宙的誕生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莊子(圖片:public domain)

「時空」一詞,出於現代人對西文time-space之對譯,古代中國人則從不這麼說。《屍子》(通常認爲成書於漢代)上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這是迄今在中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不過我們也不要因此就認爲這位作者(相傳是周代的屍佼)是什麼「唯物主義哲學家」──因爲他接下去就說了「日五色,至陽之精,像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之類的「唯心主義」色彩濃厚的話。

在今天,「宇宙」一詞聽起來十分通俗(在日常用法中往往只取空間、天地之意),其實倒是古人的措詞;而「時空」一詞聽起來很有點「學術」味,其實倒是今人真正通俗直白的表達。

一提起古人對於宇宙的認識,我們不由自主的便會認爲古人的宇宙觀是「天圓地方」。其實這是一種刻板印象,古人對於宇宙的認識是非常先進與豐富的,甚至與西方近代以來的天文學相比也顯得毫不遜色。

如果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有過基本瞭解,就會發現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其實是非常發達的。查閱文獻,我們發現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主要有三種,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我們不妨一一走進這三種天體觀,深入瞭解其對於天地的看法與古人的智慧。

一、蓋頭說: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蓋天說是漢民族一種非常古老的宇宙觀,早在殷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古人的眼中,地球是一塊平坦的、四方的土地,天空好比一個圓形的屋頂,覆蓋著整個地球,即「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天圓地方」。古人認爲天與地相接,融爲一體。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後來又有人提出其實天與地其實並不相接,天雖然覆蓋著地,但由於地是方的,故而有四個角是無法覆蓋的,於是有人就認爲,這四個角上有八根柱子支撐著整個天空。

蓋天說系統見於《晉書·天文志》,其中記載道:「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爲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隱映,以爲晝夜。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裡。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裡,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裡。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裡。」按照該觀點,天是一個穹形,地也是一個穹形,其中間距八萬裡。東漢的著名哲學家王充認爲「今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平地,去人十里,火光滅矣;非滅也,遠使然耳。今,日西轉不復見,是火滅之類也。」

當然,蓋天說自產生以來就是一個不斷開放、不斷髮展的體系。「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對於這首北朝民歌,我們並不陌生,其中反映的就是蓋天說的觀點。從民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反映的內容無疑是屬於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當我們來到草原,就會發現遠天一色,天好比一個穹蓋,地好比一個棋盤,整個天地連接在一起,融爲一體。因此,產生這種蓋天說的觀點也就不足爲奇了。

二、渾天說:渾天如雞子

渾天說的基本觀點認爲天上的恆星都布於一個「天球」之上,而日月星辰都附著於天球之上,不停的運轉著。從這點來說,無疑與現代球體天文學相近。

那麼,爲什麼叫渾天呢,以及這一觀點對於天地的看法究竟是什麼呢?

北宋蘇頌的水運儀像臺(渾天儀)比例模型(圖片:Kowloonese/wikimedia commons)

關於渾天說的描述,見於《張衡渾儀註》,其中記載「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

相比於蓋天說,渾天說無疑是更推進了一步,其認爲天地並不是一個半球體,而是一個球體。這種觀點認爲天宇宙好比雞蛋殼,而地球則是其中的蛋黃。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這種觀點認爲宇宙是無限的。正如張衡所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在我們今天看來,渾天說比蓋天說更具有進步性,但古人認爲這兩種觀點並無高下之分,而是各自持不同看法。不過,渾天說還是具有一定優越性的,那就是根據這種觀點能夠製造出一種天體儀器——渾天儀,古人根據渾天儀能夠製作出較爲精確的曆法,對於祭祀與農業生產具有重大意義。

三、宣夜說:天了無質

從前面兩種天文觀點來看,無論是蓋天說還是渾天說,都將天體看成一個球體,即一種實體的觀念。與這兩種觀念相比,宣夜說無疑是一場思想革命。宣夜說認爲「日月衆星,自然浮生於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即整個天體漂浮於氣體之中。

宇宙(pixabay)

其實,宣夜說的觀點起源極早,如《莊子·逍遙遊》認爲「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即整個天地是由於氣構成的,並且是無限的。後來的宋鈃、尹文繼承了莊子的元氣觀念,將世界萬物的本源追溯到「元氣」。後來的名家著名代表人物惠子則提出中國哲學史上有名的「歷物十事」,其中一個觀點就是「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這種關於宇宙既無限大又無限小的觀點成爲宣夜說的思想奠基。

宣夜說一直處於發展之中,最終成型於晉代,如《晉書·天文志》記載「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衆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衆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繫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

這種觀點認爲,「天了無質」即天體是沒有形質的,不是一個實體,而是無邊無際的氣。而日月星辰則依託於氣體在宇宙中漂浮運行,各自遵循著自己的軌道,有規律、有秩序的不停運轉。

我們知道,西方天文學最爲著名的兩種觀點即是地心說和日心說。這兩種觀點都將天體看作一個堅硬的球體,其他的日月星辰都固定於這個球體之上。但宣夜說卻否定了這種觀點。宣夜說認爲整個宇宙是無限的,充滿著氣體,世界是由氣構成的,因此呈現出虛空的特點,所有的天體都漂浮於氣體中,各自遵循著自己的軌道運行。這種思想與西方天文學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這種觀念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引起多大重視,幾近失傳。我們今天能夠瞭解這一觀點,無疑是得益於《晉書·天文志》,得益於中國發達的史學傳統。

很難想像,數千年前的理論能在今天得到證實,中國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感到驚歎。其實近代也有這樣的例子,就比如說「黑洞」,一直都是隻存在於預言中的天體。但是當第一張黑洞照片出現在所有人眼前的時候,人們才發現,早在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就說對了。

1915年的時候,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裡就說過,宇宙中存在一種具有一定質量的特殊天體,它的引力可以讓周圍的空間發生「彎曲」,而這種彎曲會以「引力波」的形式呈現出來。這種天體有著巨大的質量,就連光都不能在它的引力下逃脫,所以光也是有質量的。在相對論的基礎上,美國科學家韋勒認爲這種天體並不會向外釋放能量,它吞噬了周圍的光線,人們用肉眼可見,所以給它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黑洞。其實在愛因斯坦剛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時候,他的理論並不被人們認同,畢竟這些理論都只是猜測,並沒有得到證實,連愛因斯坦自己都說:「我是一個真正的獨行者……..」。但是當黑洞照片真的出現在我們面前時,人們不得不感慨:愛因斯坦又對了!

宇宙的運行也有規律,就如同爲什麼地球年復一年地圍繞太陽轉動一樣。無論是百年前的愛因斯坦,還是千年前的莊子,都是因爲發現了這些規律,纔看到了宇宙的一部分真相。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轉載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