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號稱「無形的殺手」,症狀發作非常迅速,似乎隨時能夠奪走生命。心肌梗塞有哪些發病徵兆和風險因子?如何自救、治療和復健?本文一一詳細說明。
為什麼會發生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堵塞是主因
心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每天跳動大約十萬次,24小時不間斷地輸送血液至全身,提供身體細胞所需的營養。為了應對如此大量的工作,心臟本身也必須消耗大量的養分、氧氣,而圍繞在心臟表面的三條冠狀動脈,就負責供應心肌所需的資源。
如果冠狀動脈發生硬化、狹窄或堵塞,導致供給心肌的血液量減少,心臟肌肉得不到充足的養分,就會逐漸壞死,進而影響心臟功能。這種情況就稱為「心肌梗塞」。
大部分心肌梗塞是由於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後形成斑塊,剝落後堵塞血管而引起的。血管裡是怎麼形成斑塊的?醫學界並沒有明確的定論,目前認為是血管內皮受損後,引起血液中的白血球、血小板聚集,與膽固醇、脂肪、鈣離子等物質混合後,漸漸在血管壁凝結形成。
心肌梗塞發作前的7大徵兆
急性的心肌梗塞發作時,病程往往非常嚴重且快速,令人措手不及,病患可能會出現心律異常、休克、失去意識,甚至心臟衰竭導致猝死。然而,在急性心肌梗塞發作之前,仍然會顯現出一些徵兆,提醒我們及時求醫。
急性心肌梗塞的徵兆:
1. 胸痛與胸悶:左胸和胸口正中心悶、痛,有壓迫或燒灼感,且反覆發生,休息狀態下症狀持續超過20分鐘。
2. 輻射性疼痛:除了胸痛,伴隨左肩、左手臂、下巴、脖子後方、背部等部位疼痛。
3. 呼吸困難或喘:平時走路、上下樓梯都不會感到喘,最近卻開始覺得喘。
4. 心悸、心跳不規則。
5. 疲倦、頭暈,有快昏倒的感覺。
6. 噁心、嘔吐
7. 冒冷汗
其它症狀如消化不良、喉嚨噎住、胃有堵住的感覺,或是上腹痛和牙齦痛等也要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和男性相比,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前較無胸悶、胸痛等症狀,而是以手臂痛、身體疲勞的感覺居多。這些症狀常讓女性誤以為自己只是最近太累,休息一陣子就好,因而延誤診療時機。
中醫看心肌梗塞症狀:古代中醫也觀察到心肌梗塞的病症,稱之為「胸痹」。比如,醫聖張仲景鎖著的《金匱要略》中記載著「胸痹」這種病症會「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或是「心痛徹背」,與現代醫學的觀察相吻合。
哪些人易中招?心肌梗塞的8個風險因子
什麼樣的人、在哪些情況下,較容易發生心肌梗塞呢?
年長、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高,冠狀動脈漸漸地失去彈性,動脈內壁也會增厚。男性約45歲、女性55歲或停經之後,心肌梗塞的機率開始快速增加。而男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大於女性。
有家族病史:家族中若有患心肌梗塞的人,本人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也較高。
膽固醇過高:血中的膽固醇過多,容易堆積在血管壁,加速形成粥狀斑塊,增加心肌梗塞風險。
高血壓:過高的血壓會破壞血管內皮,並使膽固醇更容易進入血管內壁形成斑塊。
糖尿病:血管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環境,也讓血管內壁更容易形成班塊。
過重或肥胖:過重與肥胖都會引發血壓、血脂過高,也容易形成糖尿病,進而提高心肌梗塞風險。
抽菸:菸品燃燒後所產生的尼古丁,會引發心跳加速、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並破壞血管內膜而產生發炎反應,提高血管栓塞的風險。燃燒香菸所產生的煙霧中含有一氧化碳,其與血紅素結合的能力更勝於氧氣,所以會導致血液中的含氧量減少,迫使心臟加倍工作以供應全身足夠的氧氣。
天氣寒冷:冷空氣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並且使末梢血管收縮,導致血管阻力變大,接著造成血壓上升、心跳加速、冠狀動脈痙攣。冷空氣也容易導致血液凝結,形成血栓。
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怎麼辦?中西醫2招自救
心肌梗塞發作當下,感到胸悶痛,可以先使用醫師開立的硝化甘油(又稱硝酸甘油),其作用是擴張冠狀動脈,迅速緩解症狀。
作法:立即採用坐姿或半坐臥姿休息,並將硝化甘油片含在舌下。含藥時暫時不吞口水,讓藥物隨著唾液溶解而吸收,如果將藥物吞下肚則無效。
含第一顆,通常1~2分鐘就會有效果;若症狀沒有減輕,則每隔3~5分鐘再含一顆。若含第三顆症狀仍未改善,必須立即送醫治療。
心肌梗塞若緊急送醫,則時間分秒必爭,因為缺氧而受損的心肌無法修復、再生,若損傷太多就會影響心臟功能,造成死亡率上升或出現其它併發症。
中醫的心肌梗塞自救法:若身邊無藥物,除了趕快求救以外,在救護車到達之前,也可以按摩穴位來自救。
作法:
① 用手的拇指和其餘四指分別掐住極泉穴和中府穴,可快速提升心肺功能。
極泉穴:屬於心經的穴道,位於腋窩正中間的凹陷處、腋動脈搏動的地方。
中府穴:屬於肺經的穴道,在鎖骨外端下方凹陷,下一橫指處。
② 右手拇指按住左手手肘窩橫紋,左手肘同時彎曲,做舉啞鈴動作。再換邊進行。在緊急情況可能保命。
手肘內側的橫紋上有三個重要穴位——少海穴、曲澤穴、尺澤穴,分別屬於心經、心包經與肺經的穴位。
③ 掐住陽溪穴,能緩解胸痛。
陽溪穴:五隻手指張開至極限時,大拇指下方的腕部凹陷處。
心肌梗塞如何治療?在黃金時間打通血管
若是急性心肌梗塞,在病患出現胸痛後的12小時黃金時間內,應該到醫院接受再灌注治療,以縮短心肌缺氧的時間。
再灌注治療,就是打通被塞住的動脈,讓血液再度流入心臟。目前有兩種方式:施打血栓溶解劑,或使用心導管實施氣球擴張術、置放血管支架以及血栓抽吸手術。
● 血栓溶解劑
最常用的血栓溶解劑是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它能夠促使堵住冠狀動脈的血塊分解。但副作用是容易出血,因此3個月內頭部或臉部有明顯外傷,或有腦出血、腦內腫瘤病史的話,不可使用。
● 心導管治療
執行心導管治療的過程中,醫師會將前端配有小氣球或心臟支架的心導管,由手腕或腹股溝處破開皮膚,伸入動脈,逆著血流方向到達主動脈,再進入冠狀動脈堵塞或狹窄的部分。到達目的地之後,將氣球加壓,撐開血管,加大血管內部的直徑,使血流能夠暢通無阻。
為了使擴張血管的效果更持久,醫師會視情況在患部放置支架。冠狀動脈支架是一種細小的金屬導管,長度從8毫米到48毫米,直徑從2.5毫米到5毫米不等。植入完成後,支架會永久留在血管內,1~3個月後會逐漸地被增生的血管內皮覆蓋。
如果在血管堵塞處發現許多血栓,也可以採用血栓抽吸手術來清除,避免冠狀動脈遠端更細微的血管再度發生栓塞。
目前心導管氣球擴張術的治療優於血栓溶解劑,死亡率較低,且術後3個月動脈更能保持暢通,也有較小的復發率及併發症。
若是較不緊急的心肌梗塞,除了以心導管介入手術治療以外,也可以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這種手術是截取身體其它部位的血管,比如腿部的大隱靜脈、胸腔壁內的內胸動脈,或是手部前臂的橈動脈,透過手術接在心臟的冠狀動脈上,目的是創造心臟血流的另一條途徑,增加心肌養分與氧氣的供應量。
至於藥物治療方面,主要目的是防止血塊再度產生,因此病患必須服用抗凝血的藥物,比如已有百年歷史的阿斯匹靈(aspirin),功效除了止痛、抗發炎以及退燒外,也能使血小板不易凝集,降低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患者日後因同樣問題所造成的死亡率。抗凝血藥物最主要的副作用,就是增加身體其它部位出血的風險,比如消化道潰瘍、出血,其它副作用還有抑制呼吸、白血球低下、再生不良性貧血等等。
心肌梗塞治療後,應儘早開始復健
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經治療狀況穩定後,就可以開始復健了。早期復健不僅可以克服姿勢性低血壓的問題,也可以逐漸增強體能。應儘快從床上坐起開始,接著可以在床邊坐、站或踏步,逐漸增強為在助行器或輪椅的支撐下,開始緩慢的步行運動,目標是在出院時可以恢復日常生活的能力。
日後也應該保持適當的運動,比如進行每天走路2次、每次15~30分鐘(逐漸延長走路時間),以減少心肌梗塞的發作機率。
參考來源:高雄榮民總醫院全球心肌梗塞照護網、台大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