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經濟內循環說來易 以何為起點難上難

Facebook

如今,中國國內洪水滔天,糧食收成將大受影響,但中國政府抱定比爛心態:咱中國固然有各種問題,但你美國更糟糕。相比之下,咱中國面臨大災大患,媒體都還一片頌揚之聲,這豈是美國能夠相比的?因此,只要堅持經濟發展,就能笑到最後。如何發展的招術也有了,6月18日上海舉辦第12屆陸家嘴論壇,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髮表書面致辭,中國經濟要準備向「國內循環為主」轉變——意思是:全球發達國家誰也不好過,咱靠自己國內生產與需求支持發展了。

本文分析,中國經濟內循環的發動點到底在哪裡?

經濟內循環的起點是投資,錢從哪裡來?

凡研究經濟的人都知道,不管是經濟全球化還是經濟內循環,總得找個經濟發動點,這個發動點不是投資就是消費,用行話講就是「投資拉動」與「消費拉動」。

以美國為例,經濟發展經過三個階段:要素驅動、效益驅動,最後到創新驅動,知識產權成為經濟貢獻的主要來源。中國一直想進入後兩階段,沒成功,一直就在要素驅動,即通過投資形成各種生產要素。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主要由製造業、基礎設施和房地產三方面投資組成,現都已受到了限制。製造業投資受制於產能過剩,基礎設施投資受制於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加大,房地產已經進入下行通道,投資也受到影響。所以投資的拉動力也遠不如從前。但因為沒找到別的方式,即使投資拉動經濟的邊際收益遞減,越來越接近制度障礙約束的邊界,但中國仍然只能沿著這條舊路走下去。

投資需要有投資主體。中國過去的投資主體有三:政府、外資、私人投資。既然現在中國經濟「以國內循環為主」,當然就不指望外資了。

事實上,外資也正在陸續撤出。儘管中國媒體或借中共能吏黃奇帆之口發出警告:如果外資企業撤出中國,等於丟棄70%市場份額; 或者鼓勵在華外企:「風雨之後必有彩虹,現在撤出中國太愚蠢」,但是美中兩國貿易戰帶來的不穩定,以及關稅增加的壓力,還是讓許多企業決定離開或是減少他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外企撤離中國已成趨勢,包括蘋果、任天堂在內的50多家跨國公司都宣布將生產線撤出中國。另外,質量控制和供應鏈審核機構「啟邁QIMA「7月份的調查報告也說,80%的美國公司和67%的歐盟國家的公司正在離開中國。

那麼來自民營企業的私人投資如何呢?且不談中國那些與權貴有關的金融巨鱷、投資大亨們這些年入獄、衰落的劇本不斷上演,眾多沒破產衰落的民營企業家們也是債務纏身。惠譽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債務違約數量已大增至歷史紀錄高位。前11個月,民營企業發生人民幣債務支付違約達4.9%,高於遭遇P2P雷暴的2018年。惠譽估計,中國境內企業債務規模達到19萬億人民幣。2020年以來發生的肺炎疫情,不少中小企業因外貿訂單驟減而紛紛破產,如今自然拿不出錢來投資。

於是就只剩下政府投資了,只是政府如今也是債台高築。中國這30多年的發展,就是依靠發行貨幣推動經濟發展。從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以來,全球進入第四次債務浪潮,中國更是其中一個主角。僅2009年,中國一國發行貨幣的增量就是美、日、俄、歐盟幾大經濟體新增貨幣的總和。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2019年統計,中國債務總規模是GDP的300%以上。這些貨幣主要是通過地方政府、企業負債進入投資領域,而投資也主要是基礎設施與房地產。

中西部縣城得依靠生造項目舉債發展經濟,比如近兩年被中國媒體反覆報道的貴州省獨山縣「天下水司第一樓」,就是一個看起來比較奇特的政績工程。所有與獨山縣投資相關的報道都提到一個問題,只有一個街道和8個鄉鎮的獨山縣卻借了400億債務打造景觀,平均每個鄉級行政單位負債44億元。2018年,獨山全縣財政總收入10.08億元, 2018年末戶籍人口35.6065萬,400億債務意味著,獨山縣人均負債達11.2萬元。媒體均認為,這是「失控的權力留下發展的傷疤」。

這種評論顯然是打落水狗,地方政府舉債發展經濟,拉提GDP,這是中國的體制病。可以說,中國1600多個縣中,貧困縣依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輸血,其餘的縣都是依靠舉債發展經濟,區別是:除了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帶動的江浙一帶縣城有自己的產業,其餘多是房地產與政績工程,樓房多半滯銷,政績工程多成爛尾。

指望消費拉動經濟更困難

中國指望消費拉動經濟更不容易。得益於全球化,「中國製造」過去可以依靠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消費者購買。進入經濟內循環之後,只能依靠本國城鄉居民買單,掏腰包消費。但這一點,恰好是中國經濟的短板。

由於購房原因,中國人均負債金額高達人民幣13.34萬元(2020年數據)。現階段,中國失業率大幅度上升,民眾收入明顯收縮,在這種情況下,居民的消費能力在萎縮。據工信部統計,截止到6月10日,規上企業開工率接近99.1%,中小企業的復工率達到90.1%,然而,消費需求的恢復仍明顯滯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是:2020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1.4%,與消費相關的服務業恢復緩慢,1-5月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7.7%。由於消費需求拉動中國經濟增長近60%,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也高達53%(遠遠高於製造業27%的經濟比重),在消費和服務業的恢復速度滯後影響下,中國經濟上半年據估計是負增長——雖然媒體宣傳可能由正轉負。由此影響到居民收入:中國居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下降1.3%,今年上半年實際人均消費同比下降9.3%。

如果上述數據還不足以理解中國居民主體的消費能力,就請回憶一下李克強在今年人代會的記者會上公布的數據:「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千元」。這個說法可能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該院的課題組2019年採用分層線性隨機抽樣,獲取了7萬人的收入樣本數據。該調查顯示,39%的人口(相當於5.47億人)月收入低於1千元,月收入在1千元至1,090元的人口為5,250萬人,兩部分合計為6億人,占全國人口的42.85%。指望這樣的居民購買力來拉動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不現實的。

綜上所述,中國政府與小粉紅們不必因為美國如今處境艱難,就認為中國日子過得容易。只不過中共當政以來,形成一個比爛的國際政治傳統,自家不好過時,看見人家有困難就興高彩烈。其實,美國不比中國,如果不是黨爭激烈絆住手腳,整個經濟體的基本面很好,恢復起來又快又容易。中國經濟對外嚴重依賴美國,如今美國正在加速與中國全方位脫鉤,中國的難日子還在後頭。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自由亞洲/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