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放水」的秘密 認清經濟未來走向

作者: 蒙面財經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6月30日訊】從第一季度中美兩國賺錢最多的前20家上市公司,對比一下中美兩國這20家公司所在的不同行業和結構,再分析一下中國天量放水(釋放貨幣)背後的一些秘密。如果能理解中國特色的這種放水模式和體制的慣性,讀者或能就理解中國經濟當前的一些特點,並有可能進而認清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向。

中美前20家上市公司結構對比

先來看中美兩國最賺錢的前20家上市公司第一季度的利潤情況,概括來看,中國前20名上市公司有13家是銀行。比如工商銀行利潤是845億(人民幣,下同),建設銀行809億,農業銀行642億,中國銀行526億,招商銀行278億。即工商銀行的一個季度,也就是90天,賺了845億,平均一天是9.3億,可以說相當厲害了。在20名中還有3家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還有兩家白酒:貴州茅台和五糧液;最後有兩家,一家是中國神華,一家是中國建築。

從結構上分析:20家裡銀行和保險加起來16家,兩瓶酒再加一個能源企業和一個建築企業,這就是中國A股最賺錢的前20家公司行業結構的一個情況。2019年前三季度,A股的34家上市銀行的利潤,就佔到A股3700多家上市公司利潤的比例高達51.72%,是相當高的一個比例。整個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基本都被銀行轉走了。

再來看看美國最賺錢的20家公司,其中5家是網際網路公司:微軟、蘋果、谷歌、Facebook和ebay,還有5家是醫藥健康公司,美國的醫療健康公司都很強,比如強生、艾伯維、輝瑞製藥、默克集團、聯合健康集團;還有兩家金融業公司:美國銀行和維薩;兩家網路公司就是英特爾和思科;另外兩家電信公司就是美國的AT&T和Verizon電信;兩家消費品公司:可口可樂和保潔;能源公司:雪佛龍和工業企業通用電氣。

整體來看美國的上市公司比較均勻一些,網際網路和醫療各佔了10強,其它的分布比較均勻。

公司不同的市值

接著我們再從市值的角度來觀察,雖然中美兩國前20家上市公司從利潤上猛一看,差距不大。但如果從市值的角度再一個比較,差距就非常明顯。主要是因為中國A股給銀行的估值普遍比較低,普遍也就是5-8倍的水平,尤其是中國的4大銀行,「工農中建」基本上市場是給5倍左右的估值,非常低。招商銀行稍微好一些,估值在7.7倍。

為什麼中國銀行估值這麼低?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簡單來說,銀行本身在全球的估值都不高。美國的美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這些大銀行,在美股大跌之前也只是13-14倍的估值,跌下來現在也是7倍左右;另一方面,中國銀行估值低與中國經濟的特色有一定關係,常年的信貸放水導致市場對這裡隱含的壞賬風險比較擔心,所以給它估值比較低。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乍一眼看上去相似的企業,其中暗含的國民經濟的結構是不一樣的,市值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當然中國最賺錢的公司,在中國除了A股上市的公司,還有4家未在A股上市的公司,其中有三家在美國和港股上市:中國移動、阿里巴巴和騰訊科技,還有一家是一直不太願意上市的但影響力巨大的華為。這4家一季度淨利潤情況是什麼樣?中國移動賺了235億,阿里巴巴賺了212億,騰訊科技賺了209億,華為133億。如果把這4家也放到A股裡面,那麼最賺錢的公司他們大概可以排在第7、8、9名,仍然排在銀行的後面,也就是說中國最賺錢的公司也賺不過大銀行。

銀行賺的錢去哪裡了?

可以說,中國的銀行業是躺著都能贏,那麼中國銀行賺了那麼多錢都去哪裡了?中國銀行已經賺了那麼多錢,為什麼現在還在不斷地融資?比如說去年銀行發行了5000多億的永續債,目的就是給銀行補血,補充資金。為什麼銀行賺了那麼多錢還缺錢呢?因為,實質上,銀行賺的錢都是「紙上富貴」。大部分利潤都去補充銀行的資本金去了。統計數據表明,A股上市,銀行近三年的,商業銀行利潤的17%用於繳納所得稅,23%用於普通股的股利分配,剩餘的60%全部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因為近些年來銀行不停地進行信貸擴張,不斷地做大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也就是俗稱的放水。在不斷的放水的過程中,銀行是需要不斷地補充資本金的。所以我們看到,一方面銀行賺的錢越來越多,利潤年年上漲;一方面銀行越來越飢渴,越來越缺錢,缺少資本金,尤其是中心銀行。5月4日,中國副總理劉鶴主持召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28此會議,制定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工作方案。

中國經濟非常依賴債務驅動,所以不管是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還是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都受不了收縮,而是需要不停的擴張。如果收縮,中國經濟就會進入嚴重的通縮的蕭條狀態,企業破產、銀行壞賬暴露各種問題就會顯示出來,所以需要銀行不斷的放水做大資產規模。這個過程就需要銀行不斷的去補充資本金,甚至有的時候需要央行不斷的降准來彌補。

我們再分析一下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模式的問題,本質上銀行玩的是一個槓桿的遊戲,很多人認為中國實體企業的槓桿率很高,中國非金融企業的槓桿率可以說是全球首屈一指,高達160%,非常高。但實際上,中國的各個經濟主體玩槓桿玩的最高的是銀行,雖然賺錢多,但經不起壞賬的侵蝕。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收益率只有1%多一點。如果全部資產只要計提1%的壞賬,就可以把銀行一年的利潤全部給侵蝕掉。當然壞賬的計提和核銷有中國特色的成分,很多的貸款人家心知肚明:可能這輩子都收不回來了。但是靠著做大信貸規模,靠著借新債還舊債,依然在維持。

中國金融業似蛋糕

將中國的金融業比喻成蛋糕,塗了一層又一層厚厚奶油的蛋糕,裡面的蛋糕可能有點變質了,甚至味道有點不對,但被一層又一層的奶油包裹著,人們就不容易知道裡面的蛋糕是好的還是壞的。並且在奶油的包裹之下,中國經濟的蛋糕看上去更大更香甜。這一層層奶油是什麼?其實就是銀行的信貸,也就是一層層的債務的展期和借新還舊。所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在不斷地膨脹,不斷變大,很多殭屍企業它信用評級還是挺高,依然是AAA。但是從銀行角度看,貸款依然也沒有變成壞賬,似乎各方皆大歡喜。只要這種做大資產規模的遊戲能維持下去,奶油蛋糕看上去就沒有什麼問題。如果哪天沒有辦法再為蛋糕塗奶油了,馬上蛋糕已經變質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我們經常聽說「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它究竟是怎麼支持的?實質就是不停進行這種滾動貸款,不停地進行放水,做大資產負債表,一層一層的奶油塗上去以後,企業就看不到有違約的問題了,銀行也看不到有壞賬的問題;但如果哪天看到社會融資規模和廣義貨幣M2這兩個數字停下來了,增速變慢了,或甚至負增長,就要非常小心。

在政府文件包括中央政治局的會議裡面,還有央行的文件裡,人們會頻繁地看到這句話:「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這句話,其實這句話確實是點出了中國經濟模式的核心特徵,尤其是2008年以後這種,債務驅動經濟增長這種模式。

三個字的重大意義

最新的政府文件中的表述又增加了幾個字:「保持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並略高」,增加了三個字:「並略高」。不要小看這三個字。2020年1月到4月的社會融資規模和M2創下了有史以來的天量放水,天量的融資數據背後反映的恰恰就是這三個字。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融資增速,奶油的蛋糕可能就塗抹不下去了。全社會的資金鏈就有斷裂的可能性。

我們看到第一季度的GDP數據非常差,-6.8%,此時不增加全社會的融資額度,增加廣義貨幣M2,居民、企業、政府三個主體的資金鏈就會岌岌可危。所以,每次經濟越困難的時候,就越會看到社融的增速和M2的增速越快,確實需要維持債務鏈條不斷裂,需要更多的債務去覆蓋之前的債務,並結余出一點點資金再去維持企業也好,或居民或政府也好的基本生存。中國的經濟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專注在奶油塗層上,怎麼加奶油,怎麼去修補;但真正的涉及到蛋糕本質層面的經濟改革和制度性改革做得太少。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