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5月28日訊】一位畢業於常青藤名校的美國人,第一次來中國時就被東方這個神祕而古老的國度吸引住了,他之後二十多年間三次前往中國,拍攝了5000幅左右的黑白照片,為中國清末、民國時期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檔案和歷史記憶。
西德尼·戴維·甘博(Sidney D. Gamble,1890-1968)出生在美國的俄亥俄州,其祖父詹姆斯·甘博(James Gamble,1803-1891)是寶潔公司的創始人之一。1908年,少年甘博與父母旅行時第一次來到杭州旅行,就喜歡上了這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度,隨後他又分別在1917—1919年、1924年—1927年以及1931年—1932年尋訪中國。他用鏡頭記錄了中國各地社會風俗、不同階層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甘博與他拍攝的照片。(公有領域)
1984年,甘博去世十五年以後,他的女兒凱瑟琳·科倫夫人,機緣巧合在家裡的閣樓裡發現了這些保存完整的照片。被重新發現的甘博的這些照片只有底片,存放在漂亮的紫檀木箱子裡。底片是那種高度易燃的硝酸膠片。科倫夫人僱傭了一名專業的檔案管理員將這些底片從箱子裡取出,裝進專門的檔案袋裡,並將甘博手寫的有關每幅照片的信息,打印整齊貼在每個檔案袋上。1989年,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個城市及中國13個城市巡迴展出。目前杜克大學圖書館永久保存著這些相片的底片,並對公眾開放。
甘博曾以自願者的身分,先後任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和中國平民教育運動的社會調查幹事,並就職燕京大學基金會。 甘博在1921年出版的《北京的社會調查》和1926出版的《二十五年來北京之物價工資及生活程度》等,最早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對北京社會生活各方面進行了梳理,至今仍然是研究那個時期北京社會的重要參考資料。
天津一戶人家的婚禮,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攝影)
北京一戶人家正在結婚,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攝影)
北京街頭,一群背著樂器的人,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攝影)
北京幼稚園裡的孩子,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攝影)
北京街頭的旗人母子,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攝影)
北京葬禮上的紙紮僕人,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攝影)
北京一個葬禮上的紙紮馬車,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攝影)
北京一個葬禮上的扎紙,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攝影)
北京一個葬禮上的扎紙,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攝影)
安徽省安慶迎江寺內的鎮風塔,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攝影)
四川新都縣寺廟內的一位主持和尚,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攝影)
四川省成都寺廟和尚打坐的大廳(甘博攝影)
北京雍和宮的喇嘛在儀式上跳舞,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攝影)
北京的一個喇嘛,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攝影)
四川一戶藏族人家庭,攝於1917年。(甘博攝影)
河北保定育嬰堂收養的棄兒,攝於1919年。(甘博攝影)
杭州的私塾,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攝影)
四川理縣雜谷吞高益齋(藏族)與妻兒,攝於1917年。(甘博攝影)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永濟橋(甘博攝影)
四川帶遮陽棚的獨輪車,攝於1917年。(甘博攝影)
船在峽谷中逆流而上(甘博攝影)
北京街頭的一位老年乞丐,懷中還抱著一個孩子,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攝影)
雨後的北京,胡同裡很泥濘,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攝影)
杭州裝大碗茶的茶壺,攝於1919年。(甘博攝影)
在澳門的尼泊爾人,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攝影)
重慶銅梁縣城隍盛會中的龍頭(甘博攝影)
中國農村的一個生豬買賣集市,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攝影)
北京觀火台,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攝影)
江蘇省南京的一位漁夫和漁船(甘博攝影)
江西省的一個碼頭(甘博攝影)
中國安徽省的帆船(甘博攝影)
相關文章:
5000張清末民國老照片 曾藏身在一個美國家庭的閣樓裡(上)
(轉自《希望之聲》/責任編輯: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