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袁盎殺晁錯。為報仇,晁錯化成一個毒瘡。二人的惡緣持續到唐朝,是誰為他們解開了千年夙怨?有一道士腳長毒瘡,常常為此痛不欲生。那些痛苦的背後,有他們各自的故事,各自需要面對的過往。
袁盎晁錯不和 竟致遺恨數百年
西漢時期,大臣袁盎和晁錯同朝為臣,晁錯以其政見、才華和剛正受到漢景帝器重;袁盎有膽有識,以諫錚直率聞名於朝,他的諫言受到漢文帝的欣賞,歷經文帝、景帝兩朝,卻也因此樹立了不少政敵。
袁盎和晁錯素來不和,只要晁錯剛進來,袁盎就出去;袁盎坐下,晁錯就離開。這二位大臣從來都沒有好好地坐下來,在一起說過話。
漢景帝即位之初,晁錯擔任御史大夫,查出袁盎收受吳王劉濞財物,論罪當罰,於是景帝下了一道詔令,將袁盎貶為庶民。
後來晁錯進言「削藩」,漢景帝採納他的建議,卻引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為此亂了陣腳,這時袁盎進言斬晁錯一人,可令吳國罷兵。結果晁錯被腰斬於長安東市。
袁盎與晁錯二人的恩怨,並沒有就此結束。在其它的記載中,晁錯死了數百年後,這個故事還有後文。
尊者賜法水 了結千年夙怨
據《慈悲水懺法》所述,僧人悟達因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禮遇他,封他為國師。一天,國師的膝蓋上突然長了一個奇怪的人面瘡,竟然眉目口齒全都俱備。毒瘡每天索要飲食吞啖。痛苦不堪的悟達國師遍請名醫,卻都束手無策。
一天,悟達忽然想起來,以前他照顧的一位印度僧人(迦若迦尊者),臨行前曾對悟達說,以後遇到災難,可到四川彭州九隴山去找他。這一趟旅行,悟達國師知道了自己的前世原來是西漢的袁盎,而那個人面瘡就是晁錯。
二人於西漢時結下了怨緣。晁錯被殺後,累世都想找袁盎報仇,然而十世袁盎都轉生為高僧,而且均是守持戒律極嚴的高僧。晁錯苦等了十世,直到悟達受皇帝寵遇,動了名利心,德行有虧時,才能夠尋仇。幸好慈悲的迦若迦尊者賜予悟達三昧法水,令人面瘡(晁錯)得以洗去累世罪業,超度解脫,才解開了二人的夙怨,了結了這樁近千年之怨緣。
他的痛苦 原來是在償還罪業
無獨有偶,金陵的神樂觀有一個陸道士,十七歲時曾經和一個老僕爭吵,失手將他打死,又放了一把火毀屍滅跡,所以沒有人知道他所犯下的罪行。
然而,十多年來,陸道士的腳上長了一個毒瘡,瘡口形狀很像人的嘴唇,還有舌頭,能夠說話,那毒瘡說:「我就是你所殺的那個僕人。」
毒瘡向道士索要飲食。道士餵它脂膏,它也能吞下消化。當它一開口,必會讓道士陷入極度的痛苦,幾乎痛死,每次餵食之後,瘡口就會閉上,不再那麼疼痛,但是仍流膿血不止,毎天發作一次或二次,非常痛苦,灌它酒,毒瘡喝酒後,瘡口四周都呈現紅色。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或許陸道士的罪業快償還完了,一天毒瘡忽然說:「我要去其它地方了,跟你的冤也已經了結了。明天你下山,如果遇到樵夫,你可以向他求治。」
陸道士記下它的話,下山途中,果然遇到一位樵夫,懇請對方救治毒瘡。樵夫厲聲說道:「孽畜,你還敢提我嗎?夜半時分,就去治你。」話音剛落,樵夫就消失不見了。
當天夜裡,陸道士夢到一位金甲神來到他的臥室,對他說:「有藥放在几案上,煎成湯藥服下。取出藥渣,用左手持著藥渣到西門外,見到婦人潑水,就趕緊把藥渣放在路上,就回來。」
第二天,陸道士一早起來,看到几案上果然放著一物,猶如一團頭髮,摸不到頭緒。他遵循夢中神明說的去做,來到門外第二十家,果然看見一位婦人,隨即扔棄藥渣返家。不久瘡口就痊癒了。
(據《史記》卷101、《慈悲道場水懺序》、 《觚剩》卷二)
@*#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