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容:疫情延燒 武漢副書記承認了什麼

Facebook

2月5日晚,在湖北省疫情新聞發布會上,武漢市委副書記胡立山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了一些與黨媒渲染迥異的情況,凸顯疫情嚴峻。看來,在全世界最大的疫區,面對近千萬市民和媒體、尤其是外媒的監督,地方官員再沒膽子玩兒太多虛的。不過,在胡立山承認的現象背後,還有更多隱情。

武漢副書記承認了什麼?

胡立山承認,第一,對於「四類人員」(四類人員包括確診患者、疑似患者、有肺炎症狀的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集中治療壓力非常大。「病床供需矛盾還確實比較突出。」

第二,「老百姓對我們指責非常多」。胡立山可能是首個在武漢事件中公開承認受到民眾指責的官員。這說明,武漢人對政府非常不滿,他已經壓不住了;這也表明,從武漢民間流出的疫情真相的視頻和文字起到了抵制官方欺騙宣傳的作用。

然而,廣大民眾的憤怒、質疑和求救卻一直被中共喉舌媒體所掩蓋。近日,中共又加強了關於疫情的信息和輿情監控,中宣部要嚴查所有陸媒報導,特別警告曾經採訪病患、披露過關鍵情節的一些內地媒體。顯然,中共根本不打算正視人民的聲音。

第三,胡立山說,「指責是因為我們工作沒有做好。為什麼沒有做好?病床供需矛盾還確實比較突出。」他還透露,「已經確診的和很多疑似的病人沒有住進指定醫院救治,無法及時到達醫院得到很好救治。」

在一個政府天天宣揚「為人民謀幸福」的國度,在一個擁有全國頂尖病毒研究所、多家知名醫院的大都市,「很多病人無法及時到達醫院得到很好救治」是個什麼概念?大批武漢人拖著病體輾轉奔走,卻看不上病、住不進院,明明染上新冠肺炎卻不被確診,只得在家等死。許多人已經無聲地死去了,他們的遺體被匆匆火化,毫無尊嚴。

發生在武漢的悲慘真相,已被大陸記者和多家外媒報導和印證。但是,黨媒卻統一步調,宣揚「馳援武漢」、「加油武漢」、「中國速度」,完全無視一批批倒下的同胞。

第四,胡立山還承認,病床嚴重不足,當地「設備和物資」也有短缺。

當重大疫情爆發,中國醫療資源缺乏,缺乏,缺乏!武漢市委書記「自責」,副書記「痛苦」,湖北省長「內疚」,國家衛健委主任「非常著急,非常揪心」。海內外網民怒斥:你們早幹什麼去了???

一位大陸醫療系統的資深工作者表示,「武漢不缺頂級醫院,不缺頂級專家,不缺頂級醫療能力,缺的是公共衛生防控能力、行政效率和疫情處理流程。」

中共並不在乎公眾的健康和安全,這便解釋了一切:從瞞報信息、歌舞昇平,到斷然封城、醫療防護用品告急,再到患者走投無路,疫情蔓延、失控。薩斯災難重演,武漢肺炎的衝擊更為猛烈,震醒世界。

武漢疫情有多嚴重?

胡立山承認的只是皮毛,真正驚悚的事實仍被中共嚴密掩蓋。官方公布的新冠肺炎病例數據與武漢病床告急、患者喊救命、火葬場連軸轉等多方情況不符。

綜合陸媒報導,武漢28家定點醫院已用床位8千多張,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合計可提供2千多張病床。全市還開設了132個集中隔離點,共有1萬2千多張床位。此外,武漢市已徵用11家場館改造成「方艙醫院」,估計將可提供萬餘張床位。即使如此,胡立山卻稱,病床、設備和物資仍嚴重短缺。人們不禁要問:究竟多少人患病?真相何在?

據悉,全國緊急抽調了約6千名醫護人員赴武漢支援。這是否會造成或加劇這些人員原單位、原地區的醫療資源的不足?目前,溫州已成第二大疫區,一旦疫情在更多地區惡化,中共要如何調配力量?

中共仍在隱瞞實情

連日來,大陸確診和疑似病例雙雙暴增,死亡人數也不斷上升。日前網上流出一張截圖,顯示在北京時間2月1日接近午夜時分,騰訊「疫情時事追蹤」網頁顯示的數據再次出現異常。其中全國確診人數為154,023,超過官方公布數字的10倍;疑似病例79,808,是官方數據的近4倍;死亡數字24,589,約為官方數字的200倍。有網民猜測,這可能是有人冒險泄露真相。

由於官方隱瞞,真實數字仍是謎。不過,至少十幾萬人感染,幾萬人死亡,應是保守的估計。

1月25日,任教哈佛大學15年的流行病學家丁亮(Dr. Eric Liang Feigl-Ding)在推特表示:新冠狀病毒是熱核級別的瘟疫。他說,我們預測,疫情於2月4日再次擴大,屆時在武漢會有19萬1529人至27萬3649人感染,而在中國其它城市也會爆發,對其它國家的傳入也會更加頻繁。

近日,溫州、杭州、南京、昆明、合肥、自貢等多個城市宣布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嚴控人口和車輛進入,嚴控本地人員流動,大部分公共場所關閉,學校延遲開學,多數企業停產,遼寧全省實行小區式封閉式管理,氣氛十分緊張。這充分表明,疫情不止在武漢失控,丁亮所言不虛。

2月3日,中共政治局常委在會議上承認,這次疫情暴露出「短板和不足」。可是,當病毒傳播、舉國「封城」之際,黨媒卻仍在捕捉所謂的感人事蹟,塑造衝在第一線的黨員形象,要讓「黨旗飄揚」。這些言行無視中國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為戕害生命的「短板和不足」貼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