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之一:青蓮居士謫仙人

大紀元文化小組

Facebook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長江上的行船,見證了瀟灑的漫遊、飄逸的吟詠,承載了一代詩仙的壯志、豪情。李白的文字,匯集了浪漫、瑰麗、雄奇、清新,或壯觀如黃河之水、奇幻如雲海飄渺,或淡雅似秋日雛菊、輕靈似皓月玲瓏,映照盛唐的氣象萬千。

千載獨步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江上吟》)縱觀中華古典詩壇,李白,無疑是最響亮的一個名字、最耀眼的一顆星。什麼樣的詩、什麼樣的境界,才稱得上「仙」呢?

李白於公元701年出生於四川省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江油市青蓮鎮),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他一生遊歷了大半個中國,中年時曾供奉翰林,因不見容於權貴而離開長安,繼續漫遊。晚年的李白因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獲罪入獄,在流放途中獲得特赦,後輾轉漂泊,最後投奔族叔、安徽當塗縣縣令李陽冰。762年11月,李白病逝,臨終前將上萬卷手稿託付給李陽冰。

李陽冰不負囑託,把這些詩文編輯成《草堂集》,並為之作序,扼要記述了李白的家世、生平,稱其文學成就乃「千載獨步,唯公一人」。他還說,李白的文辭大多像是天上神仙的話(「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辭」)。

大詩人杜甫讚揚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宋朝錢易在《南部新書》中稱「李白為天才絕」;清代詩人屈復形容他「逸氣橫空」。

著名詩人賀知章在長安與李白相見時說:「子,謫仙人也。」後人據此尊崇李白為「詩仙」。

《歷代聖賢半身像.李白》,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別有寓意的名、字、號

據史料記載,李白的儀表和才華都令賀知章稱奇。賀公讀過《蜀道難》後,揚起眉毛對李白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意思是,「你不是凡間的人,莫非是太白星的精靈?」

李白和太白星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據李陽冰在《草堂集序》裡所述,李白出生的夜裡,他的母親夢見長庚星落入懷中。長庚,即太白金星,所以她為兒子取名「白」、表字太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太白金星是夜空中最早出現的、最亮的星星,也是道教中知名度很高的一位神仙。夢見此星,是吉祥之兆。人們認為,李白是太白金星的化身,有後世學者評價他是:天上星,地上英。

我們再看李白的別號:「青蓮居士」。「青蓮」,是一種花,原本出自西域,它青白分明,不染塵埃。梵語稱「優缽羅花」,又名優曇婆羅花。佛經上說,優缽羅花開之時,「萬王之王」轉輪聖王將來到世間普度眾生。

李白以青蓮自喻,既表達了高潔出塵的心志,也透露了其與佛家轉輪聖王的淵源,實際上也是在提醒人們,不要忘了優缽羅花傳遞的信息。

此外,李白在一些詩作中也闡明了身世之祕,只是後人多以想像、迷信為由而未加注意或重視。

例如,《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寫道:

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

在此,李白以「謫仙」自稱,並直言自己是「金粟如來」的轉世。天上精靈下凡,佛家如來轉世,詩人的來源實在是非比尋常。

在400倍的電子顯微鏡下的優曇婆羅花,花莖呈現透明。(履安/大紀元)

天才英麗 志在四方

李白天資過人,自幼飽讀詩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是計算年月日之曆學,而百家則是諸子百家之著述。在他小時候,父親李客讓他誦讀西漢詞賦家司馬相如的名篇《子虛賦》;十五歲時,李白已寫出了多首詩賦,如《明堂賦》。

說起李白的才華,我們來看兩個著名的典故——「夢筆頭生花」和「鐵杵磨成針」。

五代後周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一則逸聞: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這就是成語「妙筆生花」的出處。

另據《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記載,李太白在象耳山中讀書時,有一天逃學離去。他經過一條小溪時,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溪邊的石頭上磨舂米用的鐵杵,李白好奇地問她在做什麼,老婆婆回答說:「要把它磨成針。」李白不解:「鐵杵可以磨成針?」老婆婆說:「只需功夫深!」李白聽後很受觸動,便回到山上苦讀,學業大有長進。這位老婆婆自稱姓武,所以,現在磨針溪旁有一塊石頭,叫「武氏岩」。

少年李白喜好什麼?——「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與韓荊州書》);「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

觀奇書、好劍術、遊神仙,文才媲美司馬相如,李白年紀輕輕,便獲得了一些社會名流的關注和賞識。

據李白自述,他曾和隱者東岩子一起在岷山隱居,好幾年不進城市。他們在山林裡飼養了一千多隻奇禽異鳥。這些鳥兒聽到呼喚就會飛落在他們的掌中取食。廣漢太守聽說這等奇事後,親自到李白山中住地觀看。太守認為,李白和東岩子有道術,想推薦他們參加道科的考試,被兩人婉言拒絕。

李白志在青山,淡泊清淨,雖然不走科舉之路,但同樣胸懷報國壯志,期待有朝一日大展宏圖。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離開象耳山後,隱居於大匡山讀書。在這期間,李白往來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等地,增長了不少見識。

大約有一年時間,他還跟隨著名的縱橫家趙蕤學習縱橫術。趙蕤撰寫了《長短經》一書,探討治國安邦的大道理,李白看了這部著作後,慕名而來。趙李二人亦師亦友,被列為唐代「蜀中二傑」,人們說:「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開元九年(721年)春,前禮部尚書蘇頲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當時,弱冠之年的李白帶著詩文前去求見,蘇頲見過李白後,對一眾官員讚道:「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這是說,李白之才堪比司馬相如。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告別故鄉,開始漫遊。臨行前,他寫下《別匡山》一詩,表達了遠大志向:「莫怪無心戀清景(境),已將書劍許明時。」「明時」,指政治開明的時代。李白志在四方,決心為盛唐江山奉獻自己的文才武藝。

明 李流芳《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公有領域)

大鵬賦名揚天下

李白先遊成都、峨眉山,第二年春天(725年),李白隻身出四川,「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行至湖北江陵,他偶遇隱士元丹丘,並通過他結識了路過此地的唐代高道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號白雲子,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原在浙江天台山隱居修道,曾受到武則天、睿宗和玄宗三代皇帝召見。司馬承幀不僅道術精湛,琴棋書畫都有很高造詣。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道法,並為他在河南王屋山打造陽台觀。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還拜其為師。

司馬承禎與李白相見時,年近八旬,名揚天下,而李白正值青春年華,風姿俊朗。司馬道人見他器宇軒昂,再讀其詩文,更是驚歎,稱讚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李白得到一代宗師的讚賞,備受鼓舞,過後寫下《大鵬遇希有鳥賦》。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他以大鵬自比,以希有鳥比司馬承禎,抒發滿懷豪情,期待一飛沖天。

全文洋洋灑灑,氣勢雄渾,李白將奇絕的想像、細膩的形容和比喻發揮到了極致。「顯赫宇宙之間,高飛超過崑崙。每扇動一次翅膀,煙霧朦朧,沙土飛起,天色都昏暗下來。五嶽因它而震動倒塌,百川因為它而沖破堤岸。」(「燀赫乎宇宙,憑陵乎崑崙。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盪,百川為之崩奔。」)

大鵬的雄姿無與倫比,震撼蒼宇。在這一形象的背後,詩人傾注了欲與天公比高的凌雲志氣。當時的李白,確實有如大鵬,渴望衝上雲霄,四海翻飛,一展身手。

李白《大鵬賦(並序)》(公有領域)

727年,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受到安州(即安陸)都督馬正會和李京之長史的接見,馬公當即稱李白為「奇才」,對李京之說:「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澈,句句動人。」

同年,李白寫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使用擬人手法,以壽山的口吻,抒發了襟懷抱負。他寫道:「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

李白以此表明心跡:他願輔佐君王,使天下安定,在成就大業後,他要像范蠡、張良一樣,功成身退,逍遙隱居。@*#(未完待續)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