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林鄭對話怕遭滅口?多人聲明「不會自殺」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9月27日訊】特首林鄭月娥與150位香港市民,於26日晚,舉行了兩個半小時的首場社區對話會,討論香港局勢。在對話會上,數位市民發言時公開聲明:自己熱愛生命,不會自殺。

特首林鄭月娥與主要官員,於9月26日舉辦首場會議與民對話,聲稱為解決「反送中」困局。這場「社區對話」晚7時至9時在灣仔伊麗莎白體育館舉行,約有150名市民參加。

自由亞洲報導稱,伊麗莎白體育館的舞台大燈,集中照亮場館中央的156個座位。這些座位是安排給林鄭月娥、四個局長、一個主持人,及被抽中的150位市民,似乎有部分中籤市民爽約,以至場面更加顯得冷清。

而同場的保安人員、警察、記者數目,遠遠多於參與對話的市民。加之場外警察子彈上膛。這個「對話會」被質疑淪為一場「公關騷」。為中共常規套路「十一」大慶前維穩所做出的姿態。

林鄭月娥在對話前簡短發言說,在目前的環境下,安排對話並不容易,明白市民對政府及她本人的信任下降,在這3個多月,大家心裡都感到很痛、很焦慮、甚至憤怒,整個風波是從特區政府提出修例工作引起的,所以政府有責任找尋出路。

26日晚,特首林鄭月娥與150位香港市民,舉行了兩個半小時的首場社區對話會,數百名市民在會場外高喊口號。( 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市民要求林鄭下台

而在現場表達意見的市民提出的問題十分尖銳,一名女士發問時說 : 「因為你弄到整個香港天怒人怨,習主席都恥與你為伍。是你完全漠視民意,是你管治無能,你給我聽清楚,整場運動走到今日,最大責任是你,你必須下台!」

該女士還提醒林鄭,請不要再轉移視線,將政府的施政失誤賴在通識教育,賴在房屋政策,賴在年輕人身上。你不要學港獨之父梁振英的語言偽術,侮辱市民的智慧,踐踏市民的尊嚴,這些根本不是香港市民聚焦的問題。

另有市民說,在白衣人打「反送中」示威者的「721」元朗事件中,警方在39分鐘後才到場,如果不是刻意製造「無警時分」,就是反映出決策失誤。

這名市民還說,「反送中」運動有過百萬人上街,政府卻仍然讓修訂逃犯條例草案在議會進行二讀,也是行政失誤,質疑應否有官員和警方高層需要負責。

「對話會」上所有發言的市民都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也有多人提問後,強調「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此外,在記者席「快閃」出現的廣播處長梁家榮亦「躺槍」——有「親建制」參加者指罵香港電台「收政府錢罵政府」。

數位市民發出「我不會自殺」聲明

對話會上另一個較「輕鬆」的時刻,就是數位市民對政府提出尖銳批評後,發出「我不會自殺」的「聲明」。

多位市民發言時公開聲明:自己熱愛生命,不會自殺。「被自殺」本來只是大陸人的擔憂,現在港人也有這種擔憂了,有記者行家對此莞爾一笑,但也有行家認為很「悲涼」。

而場外,在對話開始前一個多小時,林鄭月娥已到達會場,當時突然有黑衣人衝出馬路,跑向他們的座駕,被警員阻攔。

由於首場社區對話只有150人通過抽籤出席。數百名市民則在會場外聚集,他們高喊口號,促請政府正面回應市民訴求。

鄰近會場至少6所中學的數百名學生,在附近街道築起人鏈,全部人身穿校服和戴口罩,並展示「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標語,高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口號,有學生則唱出反修例歌曲《願榮光歸香港》。

警方顯然也是有備而來,大批軍裝和便衣警員從26日早上已經開始在灣仔附近一帶戒備,有多輛警車在場館外停泊。多名機場特警攜帶裝備進入場館。

下午2點起,200多名全副武裝的速龍防暴警到場,把一箱箱的催淚彈、橡膠子彈及胡椒水劑帶入場館,並在體育館周邊巡邏, 會場外也架起了鐵馬。

出席對話的市民則安排在另一入口進場,入場安檢相當嚴密,眼罩、防毒面具,甚至水瓶都不可以帶進場,不少人都譴責警察與民為敵。

大批軍裝和便衣警員從26日早上已經開始在灣仔附近一帶戒備。(ANTHONY WALLACE/AFP/Getty Images)

8·31港警太子站恐襲後香港頻現死屍

如今距離6月9日103萬香港市民上街反對修訂《逃犯條例》至今110天。在此期間,香港警方勾結中共臥底武警公安、及黑幫的血腥鎮壓示威者的消息不絕於耳。

隨著鎮壓的升級,「7·21元朗警黑合作」、「8·31太子站警察無差別襲擊市民」等邪惡手段超出了香港民眾的想像,一次次刷新香港人對中共的認知。

而中共在背後支持的恐怖襲擊,正在香港多處發生。自從香港警方831太子站恐怖襲擊以來,太子站打死人的傳聞不斷。

過去20多天,香港多地發現死屍,有的浮屍海面,有的吊在樹上,有的「墜樓」而亡……。不少人懷疑,可能有人被香港黑警打死後「被自殺」。

警方9月20日公布,共發射約3100發催淚彈、590枚橡膠子彈、80枚布袋彈和290枚海綿彈。警方24日公布,已抓捕1556人,最小的12歲,最大的84歲。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戴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