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故事(35)蔡倫造紙

作者:劉如

Facebook

第三十五課:蔡倫造紙

【原文】

堯帝作圍棋,以教丹朱;武王作象棋,以象戰羿。……筆乃蒙恬所造,紙乃蔡倫所為。

【字詞義解釋】

(1)堯帝:五帝之一,黃帝的後裔,生活儉樸,勤政愛民。

(2)丹朱:堯帝之子。

(3)武王:周武王,周文王之子。滅商紂建立周朝。

(4)象:象徵。

(5)乃:是。

(6)蒙恬:秦朝名將。助秦始皇統一六國,曾率軍擊退匈奴,並修築長城。

【譯文參考】

相傳堯帝發明圍棋教導不肖的兒子丹朱,以開啟他的智慧,收束丹朱的身心;周武王發明象棋,用棋子象徵兩軍對壘,以研究作戰策略。秦朝名將蒙恬製造改良毛筆;東漢時的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

【讀書筆談】

這一課講到的知識,大家都很熟悉,每一項發明,都是流傳至今的影響全世界的技藝,尤其是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蔡倫千百年來備受人們尊崇,被奉為「紙神」。美國科學家麥克.哈特撰寫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排在哥倫布和愛因斯坦之前。可見其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貢獻之大。紙張到今天都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從「學富五車」談起

說起造紙術的重要性,最有說服力的就是三個成語故事:學富五車,韋編三絕,汗牛充棟。

今天人們用「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知識的淵博,但為何學識淵博,要用五車來形容呢?因為發明造紙術之前,古人通常將字寫在用竹子製成的竹簡或者木片上,這些單片的竹簡木片用繩子連起來,就變成了「一策」或者「一冊」。大家想想,如果是寫一部長篇著作,用量該有多麼驚人,很多書加在一起,就會變成巨大沉重的包袱,要想隨身帶一些書,都需要用車子來裝運。

據說,戰國時宋國有位思想家叫做惠施,他長於論辯,著作很多,常應邀外出講學,隨身攜帶的書就不止幾本了,而是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還有孔子讀《易經》,因無數次翻看書籍,連接竹簡的繩子都被翻斷了三次,所以才有「韋編三絕」的成語,韋,是牛革做的繩子,斷了三次。形容人讀書刻苦。

西漢時,據說文學家東方朔推著車將治國良策運進宮裡,覲見漢武帝。他的奏章用了三千根竹簡,要由兩個身強力壯的武士才能抬進宮去。

沒有紙張的漫長歲月,不僅文人寫書讀書很艱難,皇帝批閱奏章也是很費勁,一天下來,疲憊不堪。大量的竹簡書冊,不僅存放困難、運輸繁重,繩子斷了,竹片散開還要重新整理,次序還可能就顛倒了,很多古籍就出現這樣的問題,因此很不便利。

當然文書多了,人們自然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其沉重和數量龐大,形成了「汗牛充棟」的成語。這些成語的來由,原因有個共同點,就是書寫材料太笨重造成的。

古代的書寫材料

古代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叫甲骨文。到商、周時代,文字鑄刻在鐘、鼎等青銅器或石頭上,這就是通常說的鐘鼎文、石鼓文。甲骨、石頭很堅硬,一般人無法大量刻寫,也不便攜帶。多用於國家祭祀和占卜的記錄。到了春秋末期,人們開始用「簡牘」代替龜甲和獸骨。「牘」是木片。

當時人們寫信,往往用一尺長的簡,所以後來把信稱為「尺牘」。簡牘相比龜甲、獸骨已經輕便許多,但仍然笨重。唯一好處就是便宜。

絹帛也曾被用來作為書寫材料,但是絹帛價格昂貴,漢代一匹絹帛的價格就相當於七百二十斤大米。紙張的紙,用的就是絲的偏旁。

蔡倫造紙術傳到世界

直到東漢,蔡倫用樹皮及敝布、魚網等廉價材料製作紙張,發明造紙術,才讓紙張變成又便宜又適合書寫的材料。所造的紙,被蔡倫稱為「帋」。但後來人們依然用「紙」字指稱蔡倫所製造的紙。

現代造紙以機器代替人工,但造紙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與蔡倫在1900年前的造紙術基本相同。

中國造紙術,之後通過各種途徑先後傳入朝鮮、日本、阿拉伯和歐洲,最後進入美洲和美國。

西元1276年,意大利半島建起第一家生產麻紙的造紙場。西元1494年,英國才興建第一家造紙場。但是技術低,質量差。乾隆年間,供職於清廷的法國畫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

直到西元1690年,美國費城才建有造紙場,這距離蔡倫造紙術已整整晚了1,585年。

【說故事時間】

圍棋

中國古代文人必備「琴、棋、書、畫」四項才藝,用以修身養性,其中的棋指的是「圍棋」。傳說堯的兒子丹朱性情頑劣,不受教導,為使他靜下心來學習, 堯因而發明圍棋,教丹朱下棋,收束其身心,陶冶其性情。其後,圍棋遂成為古代知識分子修養心性的重要項目,更是悠悠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

圍棋別稱「弈」、「鋤」、「手談」、「坐穩」、「黑白」、「方圓」、「爛柯」等。稱「黑白」是因圍棋棋子為黑白二色,寓意陰陽,黑子181目,白子180目。稱「方圓」,寓意天圓地方,「方」指棋盤,由19條橫線19條直線組成,「圓」指圓形的棋子。

別稱「爛柯」則源自於一則神奇傳說,南朝《述異記》中記載,晉朝時有一個樵夫名叫王質,有一天進入石室山(今浙江省衢州東南)伐木,遇見幾位童子在下棋、唱歌。王質入迷地觀棋聽曲,不覺時間的流逝,也忘了飢餓。一位童子遞給他一顆像棗核的仙果,王質含在嘴裡便神奇地不覺饑渴。不久,童子告訴他該回家了,王質站了起來,卻發現放在一旁伐木用的斧頭的斧柄已經腐爛。回家之後,已是人事全非,鄉人不識,同輩均已作古。此後,圍棋便別稱「爛柯」。

圍棋的下法是,雙方各拿一種顏色的棋子,先黑後白,輪流將一枚棋子下在線的交叉點上。

造紙術

紙張尚未發明以前,中國人把文字雕刻書寫在竹片、木簡、金石銅器或龜甲獸骨上,再用繩子、皮革將竹片、木簡串聯成書,但竹簡書十分的笨重,攜帶困難,閱讀也不方便。春秋戰國時,雖然用絲製成的帛書方便輕巧,但價格昂貴無法普及。

後來人們發明了用麻或苧麻的纖維來造紙,但麻紙質地粗糙,不適合書寫。東漢和帝時的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的造紙技術與經驗,革新了造紙的方法,造出了輕薄、堅固且適合書寫的紙。

蔡倫經過不停的實驗研究,發現用舊魚網、破衣服、樹皮、麻繩頭等材料,浸泡搗爛打成漿,取其純淨的纖維製成價廉物美的紙張,人們稱之為「蔡侯紙」。之後,造紙技術不斷更新改良,蔡倫的弟子孔丹利用檁樹皮、蓼草製出最適宜書畫的「宣紙」。

(資料來源: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

點閱【幼學瓊林】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