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中共央行放「大招」背後的經濟警訊

Facebook

在美國8月13日宣布推遲新一波關稅的背景下,中共央行8月17日公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新規,並從8月20日起實施,外界多以「另類降息、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等解讀。

簡單說新的LPR機制,LPR與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掛鉤,LPR=MLF(目前的一年息約3.3%)+利息差(多家指標銀行報價的均數,估計通常利差落在1%左右)。

上述1年期LPR出來大概率是在4.3%附近,與現行的1年期貸款利率4.35%其實差不多少,算不上降息。此外,由於MLF利率的市場化程度並不夠高,人行的指導作用依然比較大,新的LPR也談不上貸款利率改革。

A股上週五(19日)反彈,原因也是盤中大肆宣揚人行「降息放大招」,LPR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事實上,LPR只是銀行貸款定價的基準,一般的個人或企業根本不可能拿到這樣的貸款利率,實際貸款利率還需要加碼產生。比如現行貸款利率4.35%,但大型民營企業貸款綜合成本目前在7%左右,中型企業在7%-8%,小型企業更高。

回看7月金融數據全面低於市場預期,其中7月新增社融規模環比腰斬,即新增人民幣貸款的拖累,企業短期貸款又是拖累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的最大因素。7月企業信貸劇減,不論是銀行不放貸還是企業不去資款,基本意味很多企業經營活動趨冷,尤其債務風險又到臨界點。

如A股上市公司,近期因高層強力政策刺激,拉抬一波海市蜃樓的走勢,但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債券違約事件層出不窮,如ST銀億截至8月19日,該債券前三期合計本息約14.25億元均未如期足額兌付。

除此,「永續債」兌付危機蠢動。如吉林省投發行15億元的「16吉林交投MTN001」,原訂8月19日贖回公告日卻不見贖回公告。Wind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末,全市場永續債的債券數量共發行1217隻,發行規模17,860.66億元。其中,執行本金到期遞延的債券僅16隻,總規模為171億元,占比不足1%。

企業倒的債務不只是銀行貸款、債券部分,還有應付帳款。如河南省龍頭企業科迪乳業帳戶上有17億現金(姑且不論是否財務造假),但是卻被爆出拖欠奶農19個月共1.4億元帳款。對供應商奶農來說,這1.4億元是應收帳款。

國際知名信用保險服務商科法斯集團(COFACE)調查數據指出,中國企業往年只要55天便能收到款項,而這個數字2018年已經拉長為86天,整整多等一個月。

同樣地,陸媒第一財經報導,2018以來,特別是2018年下半年以來,持續數年的企業應收帳款增速降低趨勢發生逆轉,全國企業應收帳款增長提速,近一半省級政區增幅超過全國總體增幅。分地區看,廣東、江蘇、浙江等名列前茅的經濟大省增幅較高,青海、安徽、廣西等省份增幅超過或接近20%。據報導,有的企業去年約四成營業收入都化為應收帳款而一時難以回收。

企業收款進度越拖越長,這與總體經濟減速高度相關。不論上述奶農應收帳款長達19個月,還是調查數據每家企業都得多等一個月,才能順利收到款項,顯示中國企業應收帳款已是快速惡化,除了金融風險有可能從這裡打開突破口,也反映出中國經濟情況之嚴峻。

再說回7月金融數據,直白解釋是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生存艱難,但房地產市場依舊「穩」。如萬科,即便是在「房住不炒」最高政策下,今年上半年銷售額照樣輕鬆突破3000億元,試問哪個實體經營能夠做到?

中共央行行長易綱6月中旬曾表示,若中國經濟因美中貿易戰而加速下滑,該行有調整政策的巨大空間。不過LPR新規不算大招而是花招。美國減息,歐洲貨幣維持寬鬆,而中共央行一直無法做到直接降息真正惠及實體經濟,一個很大考量是降息將產生的副作用可能刺破房地產泡沫。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