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液檢測法預警老年失智準確率達94%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8月06日訊】新研究找到一種簡單的血液檢測方法,在老年失智病徵還未出現之前即可作出預警,與目前最佳的PET掃瞄結果對比,準確率已達94%。更重要的是,這種篩選方式將顯著推進老年失智藥物的臨床研究速度。

症狀出現前20年已有跡可循



老年失智症(又稱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自從對其有記載逾百年來,沒有什麽藥物可以有效延緩或控制記憶的退化,更無治本的藥物。近期一些原本業界看好的新藥在臨床表現上令人失望。

研發治療該疾病的藥物的一個難點在於,當症狀表現出來的時候,大腦神經元的損傷已經造成,幾乎是不可逆的。因此,現在很多研究者把精力放在如何及早預測這種疾病。

其實老年失智症在記憶力下降的症狀出現之前的20年,蛋白質沉澱就已開始在腦中累積。盡早的發現將極大降低疾病惡化的幾率。

血液檢測機理



研究者介紹,這種方法通過檢測血液中兩種澱粉樣蛋白——澱粉樣蛋白42和澱粉樣蛋白40的比例來鑑定患者是「澱粉蛋白陽性」或「澱粉蛋白陰性」。如果腦部的澱粉樣蛋白累積增加,研究者發現這兩種蛋白的比例將下降。這種方法的最早版本在兩年前出現,它提升了檢測的準確度。

這項研究有158位年紀超過50歲的成人參與。除了10位以外,其他人的認知都正常。每個人都進行了血液檢查和腦部PET掃瞄。結果顯示,88%的血液檢測結果與PET掃瞄結果一致。

作為臨床檢測手段,這樣的精確度還不夠。研究者結合了其它幾個因素。

首先是年齡。研究稱,65歲以後患老年失智的幾率每五年翻一倍。另外APOE4變異基因也將患病風險提升3~5倍。最後性別也有很大關係,三分之二的患者是女性。

主要研究者之一、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 Randall J. Bateman說,綜合前兩項因素後,檢測評估的準確度提升至94%,而性別因素對準確度沒有顯著影響。

血檢成功截住「漏網之魚」



令研究者更興奮的是,在澱粉樣蛋白剛開始在腦部累積的階段,這種檢測方法竟然比PET大腦掃瞄更準確。PET大腦掃瞄目前被認為是診斷老年失智症的「黃金標準」。

這項研究中,一些最初血液檢測為陽性的患者,由於PET掃瞄呈陰性,因此研究人員開始以為是血液檢測不准確。但是在平均經過四年之後再次對該對像進行腦部檢測,也得到了陽性的結果。這意味著,血液檢測比腦部掃瞄檢測更早地預警了疾病。

研究還顯示,先進行血液檢查,如果得到陽性結果再進行PET腦部檢查,將把PET檢查的預約數量減少近三分之二。

血檢可極大加快藥物研發



這種血液檢查幾年內即可在診所投入使用。如果能開發出有效的延緩疾病惡化的藥物,兩者結合將更加有效。

而血液檢查對後者的研究將很有幫助。目前延緩老年失智症藥物的臨床研究很大程度上受限於難以找到大腦中已出現一些先兆、但是還未出現病徵的研究對象。血液檢測正是找到這些對象的有效途徑。

Bateman說:「現在我們用腦部掃瞄篩選臨床實驗對象,這既費時成本又高,註冊等待檢查的患者要排隊幾年。而使用血液檢查,我們一個月就能篩選幾千人。這意味著我們將更快確定參與藥物臨床實驗的患者,加快藥物研發進程。」

要知道,PET檢查每次開支最高可達4000美元。另外,單個醫院設施點每個月只能安排幾次PET檢查。因為這些設施首先要滿足患者的預定,其次才接受以研究為目的的預約。

「如果要篩選參與臨床研究的對象,大約得掃瞄1萬人選出1500~2000人,」Bateman說,「減少PET檢查的數量將讓我們在同樣的資金預算和時間內,完成兩倍的臨床研究。不是捨不得花4000美元一次的掃瞄開支,我們擔憂的是數百萬患者受著這種疾病的折磨,而我們一直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如果能加快臨床實驗,我們將能更快找到治療方案。」

這份研究8月1日發布在《神經內科》(Neurology)期刊上。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