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熱風來 冬病夏治三伏貼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7月06日訊】小暑是黃曆24節氣的第11節氣,夏天的第5個節氣,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2019年的小暑交於7月7日17時09分(北京時間)。

《說文》曰:暑,熱也。古書記載:「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民間諺語中也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的說法。

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是指小暑節氣之後,空氣溫熱,風吹在身上沒有涼爽的感覺。

二候蟋蟀居宇,這個時期蟋蟀的羽翼還沒有長成,只能躲在洞穴中「面壁」。

三候鷹始鷙,這是說小暑節氣的後五天,老鷹開始在高空中飛翔。

小暑食新

過去民間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即把新米做成米飯,釀成新酒。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以此感谢神明赐予,懇請祖先保佑。然後嘗新吃酒,夏天喝白酒,就像熱水泡腳一樣,在適量的情況下,對人體是有益,也是养生的一个方法。

藕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有安神助睡、治血虛失眠等功效。(Pixabay)

小暑食藕

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早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因與「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願婚姻美滿,又因其出污泥而自潔白,也成為清廉高潔的象徵。

南方地區有小暑吃蜜汁藕的習慣。將鮮藕用小火煨爛後,切片後加適量蜂蜜當涼菜吃。也可以把藕切成薄片,用開水焯一下,加醋等涼拌。還可以把藕和排骨一起清燉。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吃。

人們平時食用時,往往把藕節丟棄。其實藕節本身就是很好的藥材,而且營養豐富。將藕節加紅糖煎服,對於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子宮出血等都有不錯的效果。

小暑黃鱔賽人參

除了吃藕之外,在南方的一些地區,有着「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小暑前後是吃黃鱔的好時節。黃鱔作為食品,按中醫的說法有着祛濕、滋補的功效,而小暑前後正是黃鱔最為肥美的時候,確實也很適合食用。

從中醫角度來講,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等作用。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黃鱔在魚類中屬於熱量較低的那種,和紅色肉類比熱量就更低了,但所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卻一點也不低,非常適合天氣炎熱時食用。

西瓜清甜多汁,是夏季的解暑佳品。(Pixabay)

解暑水果數西瓜

炎炎夏日出汗多,需要及時補充水份。所以一些水分充足的水果,特別適合小暑前後食用。比如西瓜和西紅柿,都是特別適合的選擇。可以將這兩種水果去皮、去籽之後混在一起,壓榨成果汁飲用。西瓜是特別好的消暑補水的水果,有着「天生白虎湯」的美譽。「白虎湯」是東漢末年張仲景名著《傷寒論》內的方子,用來退燒降溫。西瓜性寒,具退熱功效,故人稱西瓜為「天生白虎湯」。西紅柿能生津止渴,對於夏季口渴煩躁、消化不良等熱症有很好的效果。

小暑保健-敷貼三伏貼

小暑後,7月12日就正式進入今年的初伏,可以敷貼三伏貼。

三伏貼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寬胸降氣,健脾胃,鼓舞陽氣,調節人體的肺脾功能,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不斷增強,從而達到振奮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祛除寒邪、提高衛外功能的效果。

三伏天是肺經氣血運行最旺盛的時刻,這時候在俞穴上敷以辛溫發散之中藥,可達到祛除寒邪、宣通經絡、補益人體正氣的功效,而且又讓季節溫度與藥物相輔相成,達到冬病夏治的預防目的。

靜心養心

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心煩不安,疲倦乏力。所以民諺說「大暑小暑,有米懶煮」。小暑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保護人體陽氣,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所以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

夏不坐木

民間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暑過後,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裡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晒,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石竹花顏色殷紅,花朵玲瓏。(Pixabay)

小暑詩歌賞析

唐詩《小暑六月節》形象地描述了小暑三候:「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遊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

這首《答李滁州題庭前石竹花見寄》,由艷麗嬌媚的石竹花寫起:石竹花顏色殷紅,花形精緻,像是朝霞染紅,又好像經巧手裁過。石竹花不怕小暑的熱風,依然搖曳生資;它引得蜜蜂飛來流連忘返;獨守空閨的婦人看見了,不免觸景傷情,自傷自憐。詩人閱讀朋友的贈詩,更增添了離恨別愁,憂思鬱結在心裏,一天難過好幾回。

唐代白居易的《消暑》詩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心靜自然涼,一直坐到「眼前無長物」,自然能感受到窗下吹來的涼風。這首詩平和恬淡,兼備哲理禪理,猶如一汩清流,能撫慰浮躁的心靈。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祝馨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