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由儒釋道三教的文化組成,其中儒家文化主導着傳統文化中的入世部分。
中共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破壞和詆毀,批判儒家和孔子是其中的一部傳統文化分。除此之外,包括學術界還存在著一種對孔子的誤解,那就是:孔子不信鬼神,是一個無神論者。
這種觀點的來源,主要是來自於對《論語》中孔子關於「鬼神」言論的歪曲和錯誤解讀。孔子的思想主要見於記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的著作《論語》裡,後來孔子的弟子孟子、程子、朱子等也主要是通過注釋《論語》,來解讀孔子的思想。
認為孔子不信鬼神、是無神論,主要來自《論語》記載的孔子關於「鬼神」的三個言論:一是「敬鬼神而遠之」,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三是「子不語怪力亂神」。
在《論語》中,「鬼神」一詞出現了三次,除了「敬鬼神」、「事鬼神」,還有「孝鬼神」一語,見於《論語‧泰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
1:「敬鬼神而遠之」,語出《論語》之《雍也》篇。「敬」本身就包含著相信,孔子這話是在教學生樊遲教一種中庸的對待鬼神的態度:要信鬼神,祈禱時務必虔敬,但不能太親近,以免失去敬畏之心。
2:「事鬼神」語出《論語‧先進》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這裡也明顯可見孔子是信鬼神的,因為信鬼神才談論事鬼神。
3:「子不語怪力亂神」,語出《論語‧述而》篇。傳統的解讀是根據「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標點斷句,解讀為「孔子不說怪異、勇力、悖亂之事,不輕言鬼神之跡」。
另外有一種對“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解釋:
「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一段的全文意思是: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出來。孔子知道後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是用功學習時便忘記吃飯,以至於快樂得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孔子還說:「其實,我並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禮德,勤奮敏捷求取知識的人。」孔子說到這裡,停止不說了,惟恐用力分心擾亂心神。一會兒孔子才說:「一行人中只有三個人,其中必定有一個人我可以拿他當老師,我選擇他的長處加以學習,改正他有我也有的缺點。」
在這樣一個記述關於孔子「樂於學習」的文字段落裡,「子不語怪力亂神」並非孔子突然思緒混亂,講起無神論思想來了,而是描述孔子突然止語凝思的情形。根據古代私塾學習的場景,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景是:孔子在跟子路講他如何以學為樂、好古勤學時,突然沉思不語——不說話了,微閉著眼睛凝神思考起來,而後再睜開眼睛,告訴子路如何以人為師、學優點去缺點的道理。
「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裡的「怪」,為動詞非名詞,意謂疑惑、惟恐;「力」是名詞,指力氣、力量;「亂」是動詞,指擾亂、攪亂;「神」非鬼神,而是指心神、精神。如此看來,「子不語怪力亂神」七字的原義是:孔子不說話了,惟恐用力分心擾亂心神;並無孔子不談論精怪、勇力、叛亂和鬼神之意。
以上「敬鬼神」、「事鬼神」、「子不語」不能證明孔子不信鬼神,相反,孔子對鬼神是相當篤敬和虔誠的。以下再看孔子其他三處言行:
1:「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語出《中庸》之第十六章。孔子不但信神,而且讚歎鬼神是造化之主宰,具有完美的德性,尋常人看不見,聽不到,卻能在陰陽合散之物體上留下遺蹟。因此孔子強調對鬼神要「齋明盛服」地誠拜。
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語出《論語‧八佾》篇。這是在講孔子祭祀時的篤敬狀態,好像神就在他身前一樣。孔子親自祭祀鬼神,認為別人代祭等於沒祭,親自祭拜才顯誠意。
3:《論語‧述而》:「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禱久矣。』」這裡講在學生請孔子禱告治病之前,他早就禱告過了。孔子有禱告治病的習慣,一以貫之於生活始終。
孔子學識淵博,對於怪力亂神的知識,在其當世無雙。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年四十二,魯昭公卒於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像,土之怪墳羊。上面這一段,就是語「怪」。
《史記·孔子世家》: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在虞、夏、商為汪罔,於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客曰:「人長几何?」
仲尼曰:「僬僥氏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之,數之極也。」於是吳客曰:「善哉聖人!」這一段,就是語「神」,這個叫防風氏的神,屬於「山川之神」。
綜上所述,認為孔子不信鬼是無神論,是多年來對孔子的一個很大的誤解。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