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等於政權保衛戰 中方近期可能全面妥協

作者:李靖宇

Facebook

在美中貿易戰中,雙方在中共強迫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等結構性變革方面進行談判。美國目前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課徵25%懲罰性關稅,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華府原本定於今年1月1日將10%這部分關稅調增到25%,後因去年12月1日達成的暫時停火90天共識,而將期限延到3月。2月下旬,由於雙方密集談判取得實質進展,川普總統決定暫不加關稅。

目前美中雙方暫時停火繼續談判,若雙方最終無法取得共識,美方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課徵25%關稅。

筆者在今年一月的文章《貿易戰北京陷經濟危局 或低調求和》中預期,如果真的談判破裂,中國經濟可能走向崩潰,共產黨政權將喪失最後一張「執政合法性」的王牌,屆時中共當局勢將會垮台,因此,中共極可能會低調求和,盡全力與美方達成協議。

為守政權 中共貿易戰大幅度讓步

今年美中雙方貿易談判團隊進行密集談判,二月底在華府的談判進展順利,川普總統決定推遲加徵關稅,但未明訂期限。

在這期間,北京政府做出兩項讓步,中方3月31日宣布繼續延長暫停徵收美國汽車報復性關稅的措施,4月1日公布擴大鴉片類芬太尼相關物質的管制清單。

3月底,第八輪的美中貿易談判在北京結束,川普說,與中方正在談的是「一個非常全面性、非常詳細的」協議,也是「非常棒」的協議。4月2日,川普總統在共和黨眾議院全國委員會募款餐會上表示,與中國的談判進展良好,「中方比美國更想達成協議」。

4月3日,美中新一輪貿易談判在華府正式登場,白宮經濟顧問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表示,中方首次承認盜竊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讓,以及從事網絡駭客行動,這是雙方突破貿易談判僵局的原因之一。

談判原則中,急於達成協議的一方總是需要更多讓步。在談判過程中,中共一方面因為其行為並不符合公平貿易原則,它原本就是理虧的一方,另一方面,又因為要守住政權而急於談判,因此一直處於弱勢。

貿易談判進入最後階段 美方確定掌握優勢

目前美中談判進入最後階段,多家媒體報導,雙方人馬下週在華府的談判有可能宣布達成協議。

5月1日,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財長史蒂芬‧姆欽(Steven Mnuchin)在北京與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結束一輪談判。白宮發布聲明表示,會談「富有成效」。下週三(5月8日),雙方將繼續在華府會談。據了解,劉鶴將率一百多人的代表團到美國。

彭斯告訴CNBC,川普總統已明確告訴習近平,美國必須看到中方做到結構改革,包括改變目前竊盜知識產權以及強制美國公司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等做法。

「中方強制技術轉讓、盜竊知識產權已是不爭的事實,川普總統已說得很明白,在結構性問題和貿易不平衡方面,中方必須改變,我們將持續堅持(這個立場)。」彭斯說。

美國商會執行副總裁邁倫‧布萊恩特(Myron Brilliant)2日表示:「談判進入最後階段,已完成94.5%,但是不要低估剩下的少部分工作,這些是最困難的。」

從發表的談話中分析,美國和中方談判的策略是先談雙方差距較小的、也較容易達到共識的技術性議題。然而,最後會談到關鍵性的中方結構性改革和執行機制等主題,這部份可說是中共的痛腳,但經濟貿易領域現已成為中共政權的命脈,中方勢必將在「結構性改變最小」的情況下尋求達成協議,這就要看美方能不能接受中共的改革幅度了。

在這方面,美方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如果不滿意談判內容,川普隨時會在談判過程中選擇「走開」,放棄談判。而在談判中獲利較多的,一定是隨時準備放棄談判的一方。川普曾表明,「我總是隨時準備走開,我從不害怕從交易中走開。如果不成功的話,我會對中方這樣做。」

週五,川普近期首次對美中談判發表評論,他說目前談判進展得很順利,非常好。「我們將在未來幾週看到會發生什麼事,目前幾近達成一項非常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交易 」,他說,「如果沒有發生,我們也會很好,也許會更好。」

美國財長姆欽也指出,這兩週的談判有可能是最後的兩輪會談,下週末之前,美國談判團隊可能會向川普總統報告,已達協議,或者以失敗告終。

美方抓重點 執行機制踩中共痛腳

美中貿易談判的重中之重是執行機制的問題,因為根據中共的歷史,達成協議對共產黨來說並不難,但是達成協議以後,它並不遵守協議、不兌現承諾,「言而無信」就是中共政權的特徵。所以如何確保北京兌現承諾,這是美方的談判關鍵。

目前分析,美國的執行機制有一些「單邊協議」的味道。美方要求達成協議後,一旦發現北京方面沒有信守承諾,美國很可能立刻啟動單邊的「按比例」懲罰機制,再度對中共施加關稅制裁,而且北京不能報復。

一位知情人士在四月透露,如果美國對北京採取行動,中方只同意考慮避免報復,它還沒有做出正式承諾,不採取反擊措施。

執行機制應是近期美中貿易談判的重點,能否達成協議,我們將持續關注。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