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發改委4月8日出臺《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在這份文件中有兩個媒體焦點,除了正式明確「大城市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就是首次提及「收縮型中小城市」。
綜合相關報導,中國收縮型中小城市有多少?目前並無官方數據,但學界或業界的數據不少。例如:超半數省份人口淨流出,近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正在萎縮,三分之一的國土人口密度在下降,等等。
民間數據表明,官方宣稱城鎮化率近60%的中國,卻存在著嚴重的空心鎮現象。尤其是清華大學研究員龍瀛的報告更是指出,中國現在有近938個城市正在萎縮,而這比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中國收縮城市數量世界第一。
在眾多研究分析中,人口流失雖是城市收縮最直觀、最主要的特徵,但在中國「收縮城市」的形成,不能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持續數十年城鎮化而興起的「遍地造城熱」。有多熱?參考幾個官方數據如下。
據中共發改委,截至2013年底,全國各省市(包括縣級市)規劃有超過3000個新城(新區),其中有20個省份中,平均每個市至少有一個新城(新區),如廣東平均每個市有1.78個,山東有1.37個,而最多的瀋陽高達有19個。
據中共國務院,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以上的新城(新區)超過3500個,其中,12個省會城市平均一個城市規劃4.6個新城(新區),144個地級城市平均每個規劃建設約1.5個新城(新區)。而要達到這些新城(新區)的預期規劃目標,總共需要住進去34億人口。
中共衛計委曾有預測資料,全國人口約在2029年達到峰值,為14.5億人。因而2016年「全國新城新區規劃人口達34億」曝光後,時輿論譁然,這可容納地球一半的人口,誰來住?學者也砲轟,這不切實際的規劃,相關領導責任不可放過。
對於地方官員來說,本來就有按捺不住的土地開發衝動,以城鎮化為名大肆規劃擴建新城、新區,不僅意味著看得到的政績和GDP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還意味著增加地方升格的機會,就是烏紗帽也可能從「鎮書記、鎮長」變成「縣書記、縣長」,再變成「市書記、市長」。因而直到現在,據報導,即便已經是常住人口在下降的收縮城市,建成區面積還在不斷擴張。
全國遍地造城熱,地方官員一個巴掌拍不響,中央審批鏈上還有發改委、住建、國土等部門的關卡。在中共「十二五規劃」中,全國城鎮建設用地增長約20%,遠高於同期城鎮人口11%的增幅,城鎮建設用地增長速度約為同期城鎮人口增幅的180%。
所以這些因城市規劃人口「畫大餅」而膨脹出來的新城、新區,無所謂人口流出,其實是沒有足夠的人口來填充,最終淪為「空城」、「鬼城」,也變成了研究調查中的收縮城市。
清華大學研究小組在2013至2016年間利用衛星圖像監測中國3300多個城鎮的夜間照明強度,其中近 28% 越來越昏暗。而這被監測的3300多個城鎮,未知有多少與「遍地造城熱」的3500個新城重疊。
面對當前經濟下行,中共發改委這份最新年度文件,釋放的仍是一個舊信息,那就是城鎮化仍是「擴大內需、穩增長」的手段。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