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4
正因為科學的發現處處顯示了神的存在,許多科學家都信神。這不,聯合國曾經調查過最近300年間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學家是否相信神,結果發現信神者比例高達九成,其中包括幾乎所有曾對科學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巨人:如物理學之父牛頓、發現相對論的愛因斯坦、電報之父莫爾斯、火箭之父范伯郎、偉大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諾貝爾獎創辦人諾貝爾、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倫琴、發明無線電通信的馬可尼、發明種牛痘的琴納、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現代實驗科學創始人培根、量子論創始人普朗克、昆蟲學界泰鬥法布爾、生物學界泰斗巴甫洛夫、現代原子能大科學家普賴特……
眾所周知,牛頓是「歷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與「近代物理學之父」。為了證明神的存在,晚年的牛頓寫了長達150萬字的神學著作。他說:「在沒有物質的地方有什麼呢?太陽與行星的引力從何而來呢?宇宙萬物為什麼井然有序呢?行星的作用是什麼?動物的眼睛是根據光學原理設計的嗎?豈不是宇宙間有一位造物主嗎?雖然科學未能使我們立刻明白萬物的起源,但這些都引導我們歸向萬有的神面前。」在牛頓看來,這個世界如此絢麗多彩、井然有序,各種運動如此錯綜複雜,「只能是出於指導和主宰萬物的神的自由意志。」
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哈雷是牛頓的朋友,哈雷慧星的軌道就是他推算出來的,這顆彗星也是以他命名的。但哈雷卻不肯相信宇宙中一切天體都是神創造的。有一次,牛頓造了一個太陽系模型,中央是一個鍍金的太陽,四周對應著天體秩序排列著各大行星,一拉曲柄,各星立即照自己的軌道和諧轉動,非常美妙。一天,哈雷來訪,見到這模型,玩弄了很久,驚歎叫好,急著問這是誰造的。牛頓回答說,這個模型沒有人設計和製造的,只不過是偶然各種材料湊巧碰在一起而形成的。哈雷說,無論如何必定有創造它的人,無疑地是位天才。這時,牛頓拍著哈雷的肩頭說:「這個模型雖然精巧,但比起真正太陽系,實在算不了什麼!你尚且相信一定有製造它的人,那麼比這個模型精巧億萬倍的太陽系,豈不是全能的神,用高度智慧創造出來的?」哈雷這才恍然大悟,也相信了有神存在。
5
除了科學發現,古往以來有大量的事例也充分顯示了神的存在。
你知道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台嗎?那是老子修道成仙飛升之地。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938年陰曆五月初四上午9點多,侵華日軍從安徽亳州向西進軍,行至鹿邑縣城東邊,在離城牆三華裡的地方停了下來。瞭望鹿邑縣城,發現有兩個高大的建築。左邊的是縣城城牆的東南角樓——奎星樓,右邊的就是老君台。日軍指揮官誤以為它們都是國民政府的抗戰工事,就架起迫擊炮攻擊這兩個高大的目標。
炮手梅川太郎第一炮就把整個奎星樓炸得粉碎。隨後他掉轉炮口,對準右側那個更為高大的建築,一炮打去,沒有爆炸聲,兩炮打去,還是沒有動靜,一連打了十二發,一顆都沒有爆炸。指揮官氣急敗壞,一腳把梅川踹倒在地,自己操起炮筒,對著老君台又發射了第十三發炮彈,結果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指揮官及整個隊伍驚呆了!個個嚇得呆若木雞。日軍又向縣城的其它地方開炮,炮彈在其它地方很有威力,唯有老君台巋然不動,不為所傷。
等到日軍攻進縣城,走進明道宮,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裡供奉著「太上老君」,整個日軍隊伍譁然,一個個目瞪口呆,繼而全體日軍便齊刷刷地跪倒匍匐在大殿門前,磕頭作揖,並口中念念有詞,請求「老君爺」寬恕自己「向老君台開炮」的罪行,並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國。
當時,老君台大殿東牆、東偏殿後牆和柏樹上共中炮彈十二發,其中一發打在了老君台的西側,兩發炮彈穿透大殿山牆,一發卡在了大殿內西邊的梁架上,一發落在了老君像前的神龕上。還有一發炮彈鑽進老君台泥土裡了,在2002年修繕時發現,引爆時威力強大。
也許有人會說這純屬巧合。這樣的巧合可能嗎?為此有人專門請教了炮彈專家,得知日式炮彈的啞炮率在1/10左右。也就是說,根據這個概率,在正常的情況下,要發10000發炮彈才有一次連續4發不響的概率,如果頭4發不響,就像買4位數的彩票,你買第1次就中獎;要發10^13發炮彈才有一次連續13發不響的概率,用日本的小炮發這些炮彈,10秒鐘發一顆,24小時不停,那得用32萬年才能發完,數量極其大;如果1發炮彈1公斤,世界有史以來到當時的鋼產量都沒有那麼多。第1次就連續13發炮彈不響,就相當於買一個13位數的彩票,第一次買就中獎,就這麼低的概率。1/10^13的概率是零概率,顯然,這樣的巧合是不可能的,只有神才能實現這種巧合。
現在我們可以對我們所討論的問題做一個簡單的結論了:儘管科學目前還無法證實神的存在,但科學和神的存在並不是互相排斥的,無論是科學的發現還是古往今來的神跡以及與此相關的許多事例,都告訴我們神確確實實是存在的,絕非人們臆想的虛幻之物。因此,人們對神的信仰根本就不是盲目的非理性的,黨文化將其斥之為封建迷信當然不能成立。
真要說迷信,共產黨的官員為了升官發財保命而去求神拜佛,算命改風水,特別是這個黨所宣揚的共產主義烏托邦,那才是真正的迷信,才是愚昧盲目荒謬落後的!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