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風物新 養生解春困

Facebook

【新唐人2019年03月21日訊】「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春分節氣,在中華24節氣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每年的3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2019年的春分落在3月21日05:58分(北京時間)。

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這天,白晝和夜晚等長。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便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此時,陽在正東,陰在正西,晝夜平分,冷熱均衡,可以說是一年中最好的氣候。

春分三候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閃電。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樑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這首唐詩中的春分時節,陰陽二氣、冷暖之氣交匯,春雨綿綿,電閃雷鳴。山色青翠逼人,紅花在陽光下愈發嬌艷。連燕子的呢喃,詩人都覺得動聽;在描寫山色、景物、鳥語之外,詩人的欣喜之情躍然紙上。

春分風俗—祭日

據記載,早在周代,春分就有祭日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說:「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時就建有日壇,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具服殿休息,然後更衣到朝日壇行祭禮。

壇為圓形,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太陽。

朝日壇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祭日的儀式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

春祭

春祭指的是二月春分開始的掃墓祭祖。

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先祖就受用不到了。

豎蛋

用剛生下不久的雞蛋在桌子上豎立,誰最早豎起,誰就會擁有一年的好運。久而久之,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放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春天放風箏還可養生,古書上說:「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

犒勞耕牛

江南地區則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春分已至,耕牛即將開始一年的勞作,以糯米團餵耕牛表示犒賞。

春分節氣的養生要點—平衡陰陽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也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黃帝內經素問》論述:「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此時的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瀉實兩方面。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

飲食應選擇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原則上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性寒偏涼。

多食蔬菜

不同於「立秋貼膘」、「冬天進補」,春天應該是一個消化的季節,把冬天儲存下來的營養轉化為氣血的時候;且春天萬物剛剛萌發,也不應是殺戮的季節,所以應該多吃青綠色的蔬菜,還有像荳芽那樣剛剛發芽的東西,最具有生發之力。

瑜伽慢跑消春困

還有些人多人感到睏倦。疲乏頭昏欲睡,早晨也不易醒,這種現象就是「春困」。一些節奏緩慢的運動如慢跑、瑜伽等,有助於消除「春困」,因為過度劇烈的運動反而損耗陽氣,不利養生。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文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