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病差點滅掉了日本軍隊

Facebook

【新唐人2019年03月05日訊】區區一個腳氣病,差點滅掉了日本軍隊,還因此影響了日本的國運。因為治療腳氣病,日本人高木兼寬榮獲了南極大陸一個海角的命名。學者說:腳氣病對日軍的威脅,遠超過了戰鬥本身。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陸軍陣亡1,132人,而因腳氣病死亡者達4,064人,腳氣病患者則達41,431人。

1904年開始的日俄戰爭中,戰地住院人數251,185人,其中因腳氣病而入院者達11,0751人,加上未入院治療的腳氣患者,戰地有25萬多士兵患上了腳氣病,因腳氣病死亡達2,7468人。

旅日學者霍耀林的研究文章說,從這些數字上不難看出,腳氣病對日軍的威脅,其造成的死亡人數,甚至遠超過戰鬥本身。可以說,腳氣病導致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期間,腳氣病死亡人數有時甚至超過了陣亡者這一現象的出現。

1959年,英國南極地名委員會為紀念通過食物改良,在腳氣預防方面最先獲得成功之人的「Baron Kanehiro Takaki」(高木兼寬男爵,1849∼1920),將南極大陸南緯65度32分、西經64度14分的海角名為「Takaki Promontory」(高木岬)。

高木兼寬是日本海軍派出的第一名醫學生,1875年,高木入讀位於英國泰晤士河南岸的托馬斯病院醫學校。1880年,高木兼寬歸日,馬上被任命為海軍醫院院長,着手開始對腳氣病的預防及治療研究。

高木先從海軍軍人的着裝、生活空間、氣溫氣候等多方進行調查,未發現關聯因素。但是從士官、下士官、水兵、囚犯,也就是階層差別的調查中卻發現,囚犯的腳氣病發生率高於士官階層,普通士兵的發病率高於軍官階層。

日軍士兵大多數是從底層農民裡招募的,在當時的日本,農民生產的精米都是要上供給國家以供上層人士食用,而自己則食用粗糧;並且日本人當時是不吃紅肉的,日本文化中認為紅肉是很髒的東西,只能給狗吃。

日本平民之所以願意去當兵的主要原因是能吃飽,而且還能吃到精米。由於長期食用精米和不吃紅肉的習慣,導致軍隊中患病人數激增。1875年,每1000名日本士兵中,有108人患腳氣病,1885年,每4個日本士兵就有1人患腳氣病。而海軍的發病率則更高,1878年,日本海軍有1485人患腳氣病,佔全員的33%,翌年則升至39%。腳氣病開始嚴重威脅日本軍隊的戰鬥力。

高木也成立腳氣預防調查委員會,經過調查研究認為,日本海軍糧食供應中,碳水化合物較多,蛋白質過度缺乏,可能是導致腳氣病的原因。在高木的推動下,1884年初,日本海軍廢止了長期以來實行的伙食費制度,1885年,日海軍的伙食供應改為麥、米各半。這一改革,使得海軍的腳氣患者銳減,直至零發病。

但是,高木的這一發現非但未受到日本陸軍方面的重視,倒是引來了陸軍方面的不少批判。陸軍並未採納高木的研究成果,日本陸軍的腳氣調查會一直在否定攻擊食物結構的病因說法;傳染病說和中毒說也主宰着此時日本的醫學界。時任陸軍軍醫總監的石黑忠直則表示,腳氣病是一種傳染病。其後繼任陸軍軍醫總監也認為,海軍腳氣病的減少與飲食的改變只是個偶然現象,除非有嚴格的實驗證明。

因為其時,細菌學方興未艾,德國細菌學家科赫和法國細菌學家巴斯德的事業如日中天。受此影響,研究者在尋找疾病原因時,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微生物感染上。

1911年,波蘭的生化學者弗恩克發表了其關於腳氣病研究的重要成果,認為腳氣病是由缺乏某種化學物質導致,而這種化學物質就存在在米糠之中。

1912年,他將這種重要的維持生命活動的胺命名為維生素,提出了人類攝取維生素的必要性,這也就是現在維生素B1的出現,此後相繼發現了維生素B2、維生素C等。

從1913年起,日本陸軍軍糧開始停止供應純白米,改為了含有三成小麥的混合米,這比海軍整整晚了30年。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李若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