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世界矚目的第二次「川金會」在越南河內舉行。這是自去年6月以來,美國總統川普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所進行的第二次會面。金正恩在與川普相見握手時,與初次會面一樣,仍然顯得緊張、忐忑和局促不安,這也正是長期被隔絕於正常世界之外的朝鮮這個國家的表情符號。
第二次川金會把越南作為會面地點,除了美朝雙方都能接受的因素之外,川普應該還有深層考量。川普此前曾表示,如果朝鮮拋棄核武,那麼美國與越南的關係就是現實的美朝關係的「榜樣」。川普希望朝鮮像如今的越南一樣,走在經濟發展繁榮的道路上。那麼,美國和越南是什麼樣的關係?
美越關係
1975年4月30日,越戰結束。第二天,美國宣布對越南施加懲罰性的禁運令,使戰後越南無法獲得外界援助。
1992年10月23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由於越南同意向美提供有關越南戰爭中失蹤美國人員的全部情況,美越關係出現了「 重大的、真正的突破」。布什表示,越、美可以開始展望未來,美將向越水災提供援助和增加對越人道主義援助。
1995年7月,美國解除長達20年的禁運令,促成雙邊貿易協議。
2013年,越南與美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兩國開始加深軍事上的合作。同年,借著南海問題的背景,美國為越南提供1800萬美元的援助,幫助其提升海岸巡防能力;在此之前,兩國已簽署國防合作協議,時任美國防長帕內塔還於2012年訪問了越戰時美國在越南的軍事基地金蘭灣。
美越兩國不僅在政治或外交方面有合作關係,更延伸到經濟貿易、國防、戰後災害等層面;兩國互相尊重「彼此的政治體系、獨立性、主權以及領土完整性」。
2018年3月5日,美國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對越南進行了友好訪問。這是自越南戰爭四十多年前結束以來美國航母第一次訪問越南。美國駐越南大使丹尼爾·克里滕布林克說,「這次訪問是我們雙邊關係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體現了美國對強大、繁榮和獨立的越南的支持。」
2018年7月,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在訪問越南時說:「在美國,我們認為我們與越南的關係極為特殊。」
在美國的邀請下,越南於2010年加入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談判,最終在2016年正式簽署協議。越南也是美國唯一主動邀請加入TPP的亞洲國家。
過去10年,美國對越南出口增長823%,2018年美國與越南雙向產品貿易總額為543億美元。2017年—2018年越南向美國各大學輸送24,325名越南學生。
現在的美國已經成為了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場,占越南出口總額的19%。除經貿關係,越南還與美國建立了緊密的軍事合作。去年,越南首次參加了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
朝越關係
在1950年,越南就與朝鮮建立了外交關係。朝鮮前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曾於1958年和1964年兩次到訪越南,越南領導人也於1957年和2007年兩次訪問朝鮮。現在,河內市中心還有一所越朝友誼幼兒園,這所幼兒園也是河內最好的幼兒園之一。
其後兩國關係一度惡化。
1992年,越南與韓國建交引發了朝鮮的抗議。如今,韓國已經成為越南最大的投資來源國;截至去年3月,韓國對越南投資總額高達590億美元。兩國於2015年簽署了自貿協定。
2007年,時任越南共產黨中央總書記農德孟時隔50年訪問朝鮮與金正日會面,兩國關係才開始出現轉機。當時農德孟已經提出,越南希望在改善韓朝關係、推進朝鮮半島和平上做出貢獻。
近幾年,朝鮮對越南的「革新開放」表示了興趣。去年11月,朝鮮外相李勇浩訪問越南時曾專門談到越南的改革開放。
金正恩在此次越南訪問中將視察象徵越南「革新開放」的核心現場,包括三星電子手機工廠所在的北寧省、越南國產汽車工廠所在的海防市、大規模度假村入駐的下龍灣等地方。
朝鮮有望走向「越南模式」?
阻礙朝鮮擺脫政治經濟困境、走向「越南模式」的主要阻力有兩個。
其一,金正恩擔心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會危及自己的政權;其二,擺脫對中共從經濟到軍事等多方面的援助依賴,存在困難;或者說,中共為了不失去對朝鮮控制這張對付美國的牌,會暗中阻撓美朝關係走向正常化。
對於第一個阻力,也就是金正恩的擔心,川普一直在給予其鼓勵和信心;對於第二個阻力,朝鮮對於中共的依賴,從長久來說,可以說是飲鴆止渴,處於外憂內患的中共一旦垮台,朝鮮金正恩政權很大可能也將隨之而去。
可以說,金正恩與川普達成去核協議,逐步擺脫對中共政權的依賴,在美國的幫助下,大力發展經濟,逐步與自由世界接軌,朝鮮將擺脫貧困、成為一個自由發達的國家。金正恩也有望避免重蹈卡扎菲等暴君被民眾斃命的命運。這是金正恩如今幾乎是唯一的、最後的良機。
川普發推文說:「在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夠像越南那樣繁榮昌盛。 如果朝鮮能夠實現無核化,那麼朝鮮將是同樣的,而且很快就會如此。 對於我的朋友金正恩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機會,一個歷史上幾乎沒有其它類似的機會。我們很快就會知道 ——非常有趣!」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選擇,金正恩正在面臨著這樣一個生死的選擇。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