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牙過後到了的重要年俗就是送灶神。黃曆十二月二十三日交二十四日前後,過年味兒濃厚了,祭祀灶神、送灶神回天庭,鞭炮聲震響,古代俗稱「過小年」或「小年下」。宋代時稱黃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這一天是「交年」。
祭祀灶神是久遠的傳統
祭祀灶神是一個久遠的中華文化傳統,從上古流傳下來。周代的禮儀,在孟冬之月、歲末的臘祭要祭祀「先祖五祀」,灶神就是其中五祀之一。(見《禮記•月令》)「五祀」指祀門、戶、中霤(房室的中央)、灶、行(道路)等五神。「黃羊祀灶」是漢代的作法,後來延續到清朝宮中還保有這種禮儀。
先代風土誌記載唐、宋兩代的祭祀灶神的風俗非常近似,而且大部分禮俗流傳到今天[1]。當時誦經、備酒果祭祀,準備灶馬來送灶神,還點亮「灶燈」。唐人效古風是在歲末年夜祀灶送神。北宋時風俗稱「二十四日交年」,就是說在臘月二十四日這一天進入新舊年交替的年關了,就在這一天祀灶送神。
清代時民間祀灶用了很多的糖果,例如南糖、關東糖、糖餅、瓜糖、麻餅(見《燕京歲時記》、《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送神當天燃放很多的鞭炮,俗謂「小年下」。
怎樣祀神招福
傳說灶神在這一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各戶人家的善惡功過,所以家家戶戶都要「考績」。從古到今,「祀灶」的祭品中少不了酒糟、糖果等等甜點。現代的風俗常用甜湯圓,都說是要「醉司命(*灶神)」、給灶神甜甜嘴。意在於祈望灶神為自家向天帝多美言幾句,期待來年得好運。
其實,這只是凡人的心願,神佛當然不可能被酒糟、甜點「收買」,若是這樣,神也神不了了!家家戶戶有神明在看著,你真正做好人、做好事,凡事先為人著想,神看在眼裡都為你的「超凡」而高興,你不請祂自來,而且會福祐你的家庭,漢代時灶神顯像讓隂子方看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漢宣帝時有陰氏一家非常虔誠祀神。這家人的兒子陰子方事親至孝,而且是個樂善好施的大慈善家。某一年歲末大祭的臘日,陰子方在清晨炊煮時看到了灶神顯像。陰子方非常欣喜,拜謝神恩。此時家中有黃羊,他就用黃羊祭祀灶神[2]。
從灶神顯像以後,陰子方的財富和田產都急速增殖,累積成了百萬大富,有田七百頃,擁有的車輿、馬匹、僕人之多,如一諸侯國君。仁孝慈善的陰子方教育家族富而不奢、溫順恭敬,不僅止於自己受益,還福蔭後代,繁昌顯達封侯。[3]陰子方的孫子陰識執金吾、受封為原鹿侯,陰興受封為鮦陽侯,陰家出了光烈皇后--陰識的妹妹、陰麗華。
中國古人歷來敬天信神,崇敬的誠意感應天地的事蹟也充滿史冊。陰子方的黃羊祀灶的歷史故事,也告訴了現代人要怎樣敬神祀神。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善行招福,行善之家得有餘慶,福蔭子孫,無求而自得,不就是普天之下亙古不易的道理嗎?!
-註-
[1] 唐人的《輦下歲時記》記載「祭灶」如下:「都人至年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抹於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夜於灶裡點燈謂之照虛耗。」
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夜於牀底點燈,謂之照虛耗。 」
[2]《太平御覽.獸部十六》引「《古今注》說:狗一名黃羊。」
[3] 事見 《後漢書.樊宏 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彊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東觀漢記.陰興》也有類似記載。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