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成語你我耳熟能詳 竟是中共黨文化產物

「解體媒體黨文化」系列之二 唐浩

Facebook

「中國華為高管孟晚舟被捕事件再次令該公司處於風口浪尖」,「民警通過案件深挖、順藤摸瓜,一天抓獲高某等5名吸毒人員」,「中國共享單車初創公司Ofo Inc.正走向崩潰,此前該公司曾與競爭對手展開魚死網破的爭鬥」。

成語,經常出現在媒體新聞報導裡。一方面,成語可以為平淡的新聞語句調味,展現媒體與記者的文化檔次;另方面,也可以通過媒體的傳播,將傳統文化廣為傳承,並提高民眾的知識水平與文化素養。不過,你知道嗎?上面報導裡出現的「風口浪尖」、「順藤摸瓜」、「魚死網破」等成語,其實都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純正遺產,而是中共黨文化的變異產物。

改造思想、變異人類 中共鎖定文藝和語言下手

「文藝形式是共產黨從來沒有放鬆的『改造思想』工具。」《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一書指出,文學藝術等作品,是中共用來對人民進行思想改造、精神洗腦的主要工具之一。

並且,為了切斷中國人民與中華傳統文化、神佛信仰的深遠聯繫,自1949年起,中共的御用「筆桿子」特意創作許多文藝作品、製造各類「新詞新語」,用來抽換、替代經過久遠歷史基奠、內涵博大的傳統語彙。例如,筆者在另一篇文章曾分析過「皇天不負苦心人」與「功夫不負苦心人」的內涵差異

此外,即便不是中共「筆桿子」,在紅朝底下生活的文人們,由於受到中共極權統治與黨文化灌輸的滲透影響,寫作中也經常有意無意地摻入黨文化因子與物質。因此,他們的文藝作品、寫作詞彙當中往往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傳承,反而體現著共產黨的特性,諸如「假、大、空」、「無神論」、「狂妄自大」、「宣傳黨國」、「爭鬥殘暴」、「鄙視傳統」、「竄改歷史」、「貶低古人」等等。

換句話說,在中共將近70年的統治期間,當代中國文藝作品幾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黨文化污染;這段期間創造的詞句語彙,都不可避免地被植入黨文化因素。

但是,由於中共黨媒的鋪天蓋地宣傳、對傳統文化的屏蔽,絕大多數中國人民都無從察覺這些黨文化語彙,難以意識到中共對傳統文化的污染與滅絕。從而,媒體在每日新聞報導中反覆書寫這些字詞,民眾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使用這些語彙,導致黨文化因素在社會上擴大瀰漫,窒息了傳統文化與歷史,也進一步導致人們的言行舉止,越來越同化共產黨的思想意識,越來越遠離五千年的傳統價值及道德規範。

耳熟能詳成語 竟是中共黨文化產物

因此,以下我們將列舉幾個當代常見的成語,通過簡單的考證解析,幫助大家認清黨文化對傳統文藝、傳統語言的污染與變異。

一、風口浪尖

「風口浪尖」,是中國大陸及海外中文媒體裡廣泛使用的成語,許多人也因而誤認為這個詞語來自傳統文化。但是,該詞在保存中華傳統文化的台灣社會裡,過去卻幾乎不曾出現。直到近年,受到兩岸交流頻繁的影響,「風口浪尖」才偶爾出現在台灣媒體報導裡。

但稍加考據,這個詞語其實來自中共統治時期的文藝小說《煤城怒火》第21章:「現在到了風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時候了,為了黨,為了人民,為了抗日,一定要幹出個英雄樣來!」

從中不難看出,「風口浪尖」一詞出自於中共統治時期,並非源自傳統中國五千年歷史;而且該詞出處正是宣傳中共體制、充滿爭鬥氣息的黨文化文藝作品。

二、順藤摸瓜

「順藤摸瓜」,也是另一個中文媒體報導裡常見詞彙,近年來甚至還有不少台灣媒體隨之引用。

然而,「順藤摸瓜」在中華民國的傳統成語辭典裡,並無此詞,反而可能出自於1982年6月30日的《人民日報》:「由此順藤摸瓜,很快破獲了這起盜竊案。」

表面上看,這個詞語出自於中共黨媒,已經具備黨文化因素;而在詞義內涵上,「順藤摸瓜」的舉止,其實近似「小偷夜間到田裡偷瓜」,因為視線幽暗不清,無法直接摘瓜,所以才要順著藤蔓慢慢摸索,最終摸到瓜。

不論當初原作者是有意或無意,但從中可以發現,中共黨文化的一個邪惡特點是,它從思想到語言、詞彙上,都在將中國人從「重德行善」、「敬天信神」的傳統質樸好人,一步步變異,引導走向盜匪之流的壞人。

三、魚死網破

「魚死網破」,是中國民眾耳熟能詳的詞語,特別是在中共反腐內鬥期間,海外媒體報導更是晝夜不捨地出現。

然而,「魚死網破」同樣不是源自傳統歷史文化,而是出自1957年的小說《林海雪原》:「高波的心像炸裂了一樣,恨不得一步撲上去,來一個魚死網破。」

《林海雪原》內容講述國共內戰期間,中共在東北地區對抗國民政府的故事,為共產黨大力宣傳;該書情節後來更衍生出樣板戲《智取威虎山》。

稍後,「魚死網破」也出現在中共文革期間樣板戲《杜鵑山》的一句台詞:「他就是張網捕魚,我也拼他個魚死網破。」因此「魚死網破」的黨文化濃度已經不言可喻。

事實上,在傳統文化裡,可用「玉石俱焚」、「兩敗俱傷」或「你死我活」等詞語來替代。

四、風風火火

「風風火火」一詞在新聞報導中較為少見,反倒多出現在文藝小說或散文裡。

然而,該詞並非古老文化的傳承,很可能是出自1975年的《解放軍文藝》雜誌:「姚雲朗風風火火地進來,摘下大皮帽子,滿頭冒著騰騰的熱氣。」

《解放軍文藝》是中共軍方的宣傳喉舌媒體之一,黨文化濃度自然不在話下。

五、根正苗紅

「根正苗紅」,堪稱是最容易辨識的黨文化詞語,言詞中充滿了共產黨的政治鬥爭因素以及對共產黨的「偉光正」宣傳意味。

也因為「根正苗紅」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與共產主義色彩,因此在海外的中文媒體較少使用。

六、開弓沒有回頭箭

「開弓沒有回頭箭」稱不上成語,但卻是中國人耳熟能詳,且頻繁出現在媒體與文藝作品的詞語。

不過,該詞亦非源自傳統文化,而是來自小說《小城春秋》第30章:「告訴你,我吳七開弓沒有回頭箭,冤仇要結就結到底!」

《小城春秋》內容描述1930年共產黨策動的「廈門劫獄」事件,內容以共產黨為主角,將其進行英雄化的刻畫,內容灌注了大量黨文化宣傳與共產黨意識形態。因此,「開弓沒有回頭箭」一詞自然也無法倖免。

七、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石激起千層浪」勘稱是中國民眾最耳熟能詳的詞語之一,在媒體與文藝作品裡也頻繁出現。然而,這個詞語的來源卻頗為弔詭。

首先,「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中華民國的傳統辭典裡,並無收錄,並非源自傳統歷史文化。

其次,國內有人指稱,該詞語是來自對唐代詩人張若虛名作《春江花月夜》的評語:「一石激起千層浪,兩指彈出萬般音」。然而,該評語出於何人、何年代,卻無從考據。

另外一種說法,是出自《國共和談演義》第25回:「一石激起千層浪,驚動五洲四大洋。」該書作者任職中共軍方,曾擔任後勤某政治部主任,小說內容亦站在共產黨基點上進行書寫,自然受到黨文化薰染。

此外,再從字面詞意上看,一塊石頭落到海裡竟然能激起千層浪花,這種違背常理的過度誇飾,不僅與共產黨過去「畝產萬斤」、「超英趕美」等宣傳口號頗為相似,更與共產黨的「假、大、空」特質若合符節。

綜上所述,「一石激起千層浪」恐非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反而可能是近代中共統治時期出現的語彙。也因此,該詞語過去並未在台灣的媒體界、教育界或文化界裡出現,反而是在中共統治的社會底下廣泛使用傳播。

中共扭曲傳統文化 變異語言 媒體用詞必謹慎

以上案例,僅是冰山一角。在中共數十年統治底下,許多新創的字詞語彙都被注入濃厚的黨文化因素;同時,還有不少傳統成語、詞彙,被中共略加改動、抽梁換柱,失去了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反而填入黨文化因子。

更重要的是,還有許多傳統詞彙,雖然字面上並未遭受改動,但卻在中共黨政、傳媒的反覆唸誦、晝夜書寫下,被強行灌注黨文化與政治鬥爭內涵,使得許多字詞已經全面變質,骨子裡充滿黨文化因素,諸如「和諧」、「同志」、「中國夢」、「正能量」、「鬥爭」等等。

故而,新聞媒體承載著文化傳遞與教育民眾的功能,勢必慎用遣詞用字,儘量沿用傳統地道的漢語詞彙,避開近代中共所創、改編、覆誦之語彙,才能確保媒體傳遞出純正的傳統文化能量,而非被污染變異的黨文化黑色能量。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