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之尊」在皇家建築中的體現

作者:劉曉

Facebook

【新唐人2018年12月17日訊】很多中國人都知道「九五之尊」代指帝王之位或皇帝本身。根據中國的陰陽學說,古代的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陽數有一、三、五、七、九,陰數有二、四、六、八。陽數又被稱作「天數」,陰數則被稱作「地數」。數字「五」是會意字,有調和的意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五,陰陽在天地之間交午也。」因此,「五」和「九」分別是陽數、天數中最中間和最高的數字,而皇帝作為天帝在人間的代表,也處於最中間和最高的位置,因此皇帝被視為「九五之尊」。

另一種說法來自於周文王推演的《易經》。在《周易》中,六十四卦的首卦為乾卦,乾者象徵天,因此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是極陽、極盛之相。此外,從下向上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乃是帝王之相。這裡的「九」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判別數字陰陽屬性的符號。

是以,《易經‧乾卦》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唐朝孔子的後裔、經學家孔穎達的註解是:「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飛龍在天……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後因以『九五』指帝位。」

有著如此寓意的「九五之尊」,自然在皇家建築和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體現。在生活器具方面,如清朝皇帝穿的龍袍,上繡九條金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見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與九五之數正好吻合。而在現存的明清的皇家建築天安門、午門、故宮(紫禁城)、天壇、頤和園中,這樣的體現也可以找到。

天安門和午門中寓意的「九五之尊」

天安門,明朝時稱為「承天門」,最初只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1457年,牌樓毀於雷火,1465年重建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覆蓋黃琉璃瓦,有五個門洞,通高33.7米的重檐歇山式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充分體現了皇帝「九五之尊」的威嚴。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在紫禁城中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當晚「焚毀宮殿及九門城樓」,承天門再次被毀。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城樓,並將其更名為「天安門」,依舊保持了「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樣式。

穿過天安門,走不多遠,就到了故宮的正門:午門。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襲了唐朝大明宮含元殿和唐朝正門丹鳳門的形制基礎。午門在高大的磚石墩台上建樓五座,正中一座門樓,兩側分別各兩座門樓,共五座門樓,俗稱「五鳳樓」;而正中門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亦體現了皇帝「九五之尊」的威嚴。

故宮中寓意的「九五之尊」

故宮是清朝滅亡後的稱謂,明清時稱為「紫禁城」。故宮中主要的建築為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它是紫禁城的中心。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舉行大禮、結婚的所在,其長寬之比是9:5,有72根楠木柱子(72是9的倍數),三大殿共處的台基南北長232米,東西寬130米,約分後比例是9:5,與天安門、午門一樣,亦體現了皇帝身為「九五之尊」的威嚴。

故宮中還能體現「九五之尊」之所的還有九龍壁、九龍椅、81個門釘以及故宮的房間數9999.5。九龍壁建於乾隆三十七年,在寧壽宮皇極門外。九條龍中間那條叫正龍,黃色琉璃瓦建造,代表皇帝自己,也是「九五之尊」的象徵。兩側各色不同的龍叫「升龍」和「降龍」,代表著八旗子弟。

天壇中寓意的「九五之尊」

天壇位於北京的南郊,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為什麼選在南郊呢?因為根據陰陽五行,天為陽,南方為陽位,所以要在南郊。此外,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所以祭天之壇要建成圜形,而冬至是陰盡陽生之日,所以最重要的祭天儀式一定是在冬至。

從天壇南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圜丘壇,它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等。

圜丘形圓像天,三層壇制,每層四面設台階,各為九級。在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石,稱為「天心石」,是皇帝祭天時恭讀祝文的地方。站在上邊,即便小聲說話,傳出來的聲音也十分洪亮。可以想像,每當皇帝在這裡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充滿了莊嚴的氣氛。

天心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並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即第二圈為18塊,第三圈為27塊。此外,各層漢白玉石欄板和望柱的數目,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這也是「九五之尊」的體現。

頤和園中寓意的「九五之尊」

頤和園是著名的皇家園林,清朝乾隆時期始建。園子裡昆明湖中連接湖中小島的十七孔橋設計相當巧妙。從中間最大的橋洞往兩邊數,各為九個,正是「九五之尊」的體現。

為什麼要設計成十七孔橋,而不是九孔橋呢?橋梁專家孔慶普先生在《中國古橋結構考察》一書中推論道:「由於水面較寬,不可能設九孔,兩個九孔是十八孔,則成為偶數,不符合建橋規矩,也不夠美觀。」「建橋者於是想到十七這個數字,此種構思非常高明。建造一座十七孔橋,由中孔到兩個邊孔,均為九孔,如此既照顧到九這個吉祥數字,又照顧到橋的高度和適當的墩跨比,非常巧妙。」就這樣,看來沒有特別的「十七」裡,實際上藏著兩個「九」。

此外,萬壽山後山東部的山坡上的琉璃寶塔上亦有一處體現了「九五之尊」。琉璃寶塔是一組別致的建築群的一部分,該建築群包括花承閣、六兼齋、多寶琉璃塔、蓮座盤雲佛殿等,後來大多毀於1860年英法聯軍的縱火中。現存的除了琉璃寶塔外,還有高達7米、半徑30米的半月形高台,高台上有一座山石盆景。盆景的基座四面刻有海浪和數量不等的海獸。海獸數量為:東面3隻,南面4隻,西面2隻,北面5隻。按南北和東西數量相加正和「九五之尊」。

結語

古代黃帝、堯、舜、禹時期都被尊為「天子」,周朝正式將「天子」作為君主的名號。秦始皇時改稱「皇帝」,但意思與「天子」同。明清兩朝皇帝則使用「奉天承運皇帝」之說,意思就是皇帝的權力來自於上天。既然天子「受命於天」,那就要受到天命、天理的約束。如果違背天命、天理,倒行逆施,就會被上天拋棄。從這個意義上說,「九五之尊」在建築、生活器具方面的體現,或許也是在彰顯皇帝尊貴的同時,提醒皇帝要「知進退存亡」,莫忘背負的使命。@*#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