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藏適度人得安 小雪到大雪的養生方法

Facebook

小雪和大雪的來臨,代表著天氣將越來越冷,所謂小雪小寒,大雪大寒,冷得牙齒打顫。由於氣溫的下降,人們的活動會變得越來越少,從而也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因此在寒冷的冬天,我們更應該掌握一些養生技巧。

冬季常會出現中醫所謂「體寒」的疾病,包括疲勞倦怠、精神耗弱、腦及心血管動脈硬化、慢性腎炎、腹瀉腹痛、傷風感冒、氣喘、手腳冰冷等疾病。

所以,在寒冷的冬天更應該掌握一些養生技巧,如注意保暖、早睡晚起等,並利用藥膳食補和穴道按摩,給身體注入一些能量,就能秉持著「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讓虛弱的身體強壯滋養起來。

寒冬養生技巧

1、小雪時節 心情宜保持平和

冬季萬物生機減少,易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憂鬱症患者可能會在這段時間情緒惡化。

中醫推崇中庸之道,認為此時應保持情緒平靜祥和,不陷入過度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中,以免影響心情又傷身體。古人常通過賞花、聽古典音樂來抒解愁緒。



注意身體的保暖。(pixabay)


2、注意身體的保暖

室內溫度最好保持在22度左右,平時可藉由電熱毯、熱水袋讓身體保持溫暖。穿上天然纖維(如羊絨、羊毛、絲綢或棉)製成的衣服,保暖腰部和下背部。另外,最好戴一條圍巾,再穿一雙厚底鞋。



傳統養生學認為人們在冬季應該早睡晚起,有利於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pixabay)


3、做到早睡晚起

傳統養生學認為人們在冬季應該早睡晚起,有利於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對健康有益。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溫和冷空氣對人體侵襲而引發的呼吸系統疾病,也可以避免因為嚴寒刺激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4、睡前用溫水泡腳

睡前是泡腳最好的時候,每天泡腳10~15分鐘,不僅可以加強血液循環,還能保護心臟、改善手腳冰冷。

5、按摩腎經穴道

按照中醫四季養生的原則,冬季應以保養腎經為主。其中「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所謂原穴就是指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身體的原力,保持溫暖、藏精固氣。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

「太溪穴」的位置在雙足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按摩方式: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約30下。按揉時會有酸痛脹麻的感覺。

平日裡坐在椅子上時,也可以將雙腳抬離地面,左腳和右腳內側輕輕敲擊,共敲12次。

小雪後溫熱進補

小雪開始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中醫養生講究身體有形與無形物質的「氣陰雙補」。

1、多吃黑色食物

小雪、大雪時節,天氣乾冷,人體內寒氣旺盛,在這個時節最需要補充一些充滿能量的食物,黑色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選擇,包括黑木耳、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棗等,不僅可以補養腎氣還可以潤肺生津,還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2、黨參枸杞粥

藥材:黨參15克,枸杞1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許。

做法:將黨參、枸杞洗乾淨,與粳米用小火煮10分鐘,加入冰糖和適量的水,熬煮成粥即成。

功效:補血健脾、填精益腎。



小雪後醃製臘肉是傳統習俗。(Pixabay)

醃肉

許多人家會在此時開始醃製肉類和蔬菜,為寒冬做準備。傳統的配方是把胡椒、八角、茴香、丁香、肉桂和鹽等香料混合,塗抹在肉上,置入砂鍋,然後放入冰箱中醃漬15天;隨後,將醃漬的肉拿到寒冷通風的地方,掛晾3~7天;再用花生殼或柏樹枝將肉煙燻,咸香的醃肉就製好了。

另外,小雪時節適合吃溫熱的食物。將腰豆、紅豆、白豆、大豆或花生加上老薑,用砂鍋慢火烹調,熬成豆湯,不但味道鮮美,也能使人身體變暖。

生薑和肉桂性質溫熱,煮成生薑肉桂茶飲用,有助於驅除體內的寒濕。不喜歡生薑茶的人,可用椰奶來代替。

適宜小雪的食物還包括香蕉、胡蘿蔔、柑橘、南瓜、香菇、松露、腰果、西紅柿和核桃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