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少去相面 其中一人有叛相 留下悲情一生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5日訊】北宋王安石變法中,包括一項三舍法[1],以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實行三舍法期間,福建邵武人吳郛的父親住在軍學[2],和同郡的讀書人吳淑、黃鑄、施逵住在同一宿舍。

北宋時有一位世外高人,即相學大家陳摶。他有一本重要的相書《人倫風鑒》。王安石變法的那段時間,出現一位明道人,此人也很擅長「人倫風鑒」,為人看相、卜卦非常準確,但是人們不知道他來自哪兒。

四少去相面 明道人如是說

凡是找這位明道人看相,每人須出相費一百錢。住在同一宿舍的四名士子一起出錢,將相士請到學校的齋閣為他們看相。

明道人先看吳郛的父親面相,說道:「您是個山野之人,一生與功名無緣。」其次,他為吳淑看相,說:「雖然您的功名不很顯著,但還是比平常人過得好一些。」

輪到給黃鑄看相,明道人對他說:「您二十六歲中舉,二十七歲登第,官位可到員外郎,壽數幾乎到八十。」

最後輪到施逵(1091年─1163年,後改名施宜生),明道人說:「您的相貌跟其他人很不一樣。今天我還不能說。請您改天在沒人的時候,過來找我。」

少年面帶叛相 心中不服 反諷道人

後來,施逵如約而至。他第一次去找明道人,發現那裡擠滿了看相的人。次日再去,還是很多人。於是第三天,天還沒亮,施逵就去拜訪明道人。

明道人點燃蠟燭,仔細審視施逵面相,慢慢地問他一些家裡的情況:「您有父母妻子嗎?」施逵說:「家裡就我一個人。」

明道人又問:「那您有叔叔、伯父、兄弟或其他的親人嗎?」施逵說:「我只有一個叔叔。」

這時,明道人才說出觀相結果:「您的面相是反叛之相,鬚眉全都是倒長。將來您一定會叛國,不忠於臣節。」施逵聽後哈哈大笑,遂即張口吟誦一首詩,贈給明道人:

休論道骨與仙風,自許平生義與忠。

千古已嘗窺治亂,一身何足計窮通。

仰天但覺心如鐵,覽鏡猶欣發未蓬。

塵世紛紛千百輩,只君雙眼識英雄。

詩意為:不要說什麼仙風道骨,我平生就很崇尚義氣和忠誠。我曾經窺探千百年來的治亂之道,一己之身又怎能謀劃全部的計策呢?

抬頭仰望蒼天,只是感到心堅如鐵;照著鏡子依然欣喜,我的頭髮還沒有長得豐密。紛紛擾擾的塵世包含著多少世人,只有您的雙眼識得英雄?

其實最後一句話,施逵反諷明道人:世上那麼多人,難道只有你一人識得英雄之相嗎?此時的施逵年少氣盛,不相信自己將來會叛國。

面有叛相 終是應運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施逵參加貢試,獲中第四名。但是幾年以後,他就因為貪腐,被罷免官職。

宋高宗建炎末年(1130年),建州甌寧人范汝為聚眾反宋,施逵也加入范汝為的軍隊。范汝為的軍隊打不過宋軍,撤退到回源洞,范汝為自焚身亡。

金兵攻入汴京後,施逵投奔金國扶持的偽齊皇帝劉豫(1073年-1146年)。後因施逵不被劉豫的兒子劉麟所器重,被貶官。天德二年(1150年),金朝參知政事張浩推薦施逵作顧問,海陵王完顏亮(1122年─1161年)召他為翰林直學士。施逵因此投奔金國。

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施逵以侍讀學士身分出使宋朝,慶賀新年。宋廷派吏部尚書張燾接待金國使臣。儘管昔日在鄉邑的學校學習時,施逵和張燾兩人是同學。但此時,他們是不同國家的代表,因此無法私下好好地聊天說話。

有一次,恰逢眾人都趕到浙江亭觀看錢塘江海潮。施逵趁著引接使臣不在身旁,眼睛注視著亭欄之外,用極低的聲音對張燾說,要宋朝早早做些準備。因為金主完顏亮準備再次進攻南宋了,要宋朝開始警惕邊境之事。

在《金史》中有這樣的記載,宋朝大臣張燾帶領金國使臣遊覽浙江亭。宋臣以「首丘」諷金臣。首丘出自「狐死首丘」,民間傳說狐狸死在外面時,一定會把頭朝著它的洞穴。以此比喻不忘根本,對故國抱有思念之情。

施逵聽後,或許有些動容吧。他看到引接使臣不在身旁,悄悄地說道:「今日北風甚勁」。今天北邊颳起勁風,以此提醒宋臣。施逵又以筆扣著桌子,說道:「筆來,筆來!」他以「筆來」(彼來)隱喻「金兵來」,泄露了軍機。

年少的施逵本不相信自己將來會叛國。最初他在宋朝做官,沒幹幾年,就因貪污被罷免官職。是否他不滿被罷官,因此鋌而走險,走上反叛的路,最終,遠離故國,留下悲情一生。

當初明道人為軍學的四名士子看相,結果吳郛的父親一生都沒有得到功名。吳淑在鄉試中獲得第一名,他常招集學徒講學。鄉民也都樂意將孩子送到他那兒學習,所以他收到的拜師費也頗豐厚,但他始終沒有進士及第。而黃鑄則是進士登科,官至柳州太守,享年七十八歲才去世。明道人對他們的預測,一一中的。@*#

注釋:

[1]三舍法:是指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官宦子弟可以免考入太學(古代最高學府),平民子弟需要經過考試,成績合格者,方可入學。宣和三年廢除此法。

[2]軍學:宋朝的地方行政分為,第一級為路,第二級為州、府、軍、監,第三級為縣。由州、府、軍或監設立的學校,稱為州學(或府學、軍學、監學),所以軍學等同於州學;由縣設立的學校稱為縣學。

事據《金史》卷七十九《列傳第十七》、《夷堅三志壬》 卷五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