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8年10月23日訊】中共「國進民退」趨勢,使大陸民營企業生存艱難。在大陸經濟形勢的嚴峻背景下,北京近期提出國有企業「競爭中性」原則,引起外界的關注。
大陸經濟連亮警訊,經濟增速創近10年最低,市場信心低迷,上證指數跌穿2600點。特別是民營企業生存艱難,上半年504萬家企業倒閉,46家民營A股因融資難而接受國資入股。各界質疑「國進民退」的聲浪高漲。就連美國發起貿易反擊戰,訴求之一,也是反對中共國企壟斷市場和享有補貼,破壞公平競爭。
在此背景下,中共央行行長易綱日前首次提出,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競爭中性」概念,由澳大利亞1996年首次提出,指國企不享有特殊待遇,和私營企業公平競爭。
洛杉磯加大安德森經濟預測中心經濟學家 俞偉雄:這個概念,可能是回應現在中國經濟的內外壓力的一個產物。但是只是一個口號還是真正會去做,這是值得我們去觀察的。
世界經合組織(OECD)認為,「競爭中性」應包括:稅收中性、監管中性、債務中性等8項標準。大陸體制內學者聶輝華坦承,「沒有一個方面好達到」。
俞偉雄:如果北京政府真正落實「競爭中性」原則的話,那我們可以看到可能蠻多國企會不支倒地。英文俗話叫「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真的要做有效改變的話,提升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有效率的話,那麼的確我們會在短期之內看到一些陣痛。可能蠻多國企過去是接受政府補貼而生存下去的,該倒就讓它倒,該整頓就整頓。讓市場的法則,決定有效的資源應該怎麼樣分配。
不過港媒觀察到,中共內部利益集團,對「競爭中性」的解讀,有強烈分歧。例如中共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說,中共國企混改後,已變成獨立市場主體,和「競爭中性」方向一致。
俞偉雄:我覺得不是這樣看的。在中國的情況,在這個「黨國資本主義」的概念之下,即使是政府的持股低於50%,不代表政府影響力比民間股東要小,所以我覺得中國(中共)應該用一個真實的態度來面對怎麼樣讓民營企業做決定,決定資源的分配。
中共高層連番信心喊話後,大陸A股週一反彈上揚,但週二又立刻恢復頹勢,一路走低,收盤失守2600點。顯示市場不僅要看北京怎麼說,更看北京怎麼做。
新唐人記者林瀾紐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