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共勢力侵占舊金山——「華人進步會」起底

Facebook

從政治角度上講,舊金山已經是中共大規模滲透美國國土的一個前哨站。

對於偏向中華民國的華僑來說,華埠曾經是他們重要的反共堡壘,如今卻已經被支持中共的活動者們強占——其影響力之大,現任的舊金山市議會(Board of Supervisors,當地稱「監督委員會」)諸位議員,也無不接納親中共勢力的存在。

說到這種令人不安的變化,有46年歷史的「華人進步會」(Chinese Progressive Association,CPA)難辭其咎。該組織1972年在華埠成立時,很少人看好這個稚嫩的親共團體能夠壯大。

「華人進步會」的創立者是由華人組織「義和拳」(I Wor Kuen,IWK)的幹部。「義和拳」以舊金山和紐約為據點,宣稱要「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科學地實踐於美國革命」。無論是「義和拳」還是「華人進步會」,都是當時舊金山的反共力量所不能接受的。

1978年的一份文件《(馬列主義)革命鬥爭同盟成立宣言》[Statements on the Founding of the League of Revolutionary Struggle(Marxist-Leninist)] 宣稱:

「『義和拳』也是自1950年代初期以來,華人社區中第一個公開力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組織,『義和拳』的鮮明立場,激怒了國民黨內的法西斯反動派和反共陣營。為恐嚇群眾,他們多次向『義和拳』的店面扔炸彈,在中文報刊上進行中傷,並襲擊『義和拳』成員。」

而「義和拳」卻日漸壯大,將「華人進步會」(下簡稱進步會)發展成一個穩步擴張的組織。「進步會」為落腳華埠的中國移民提供法律援助和社工服務,並代表他們向市議會謀求權益。通過投入「選民登記鼓勵活動」、義務支援當地政治人物的競選宣傳,「進步會」開始蓄積政治力量。

「進步會」成員也無數次應邀訪問中國,他們稱之為「了解祖國、見證社會主義實踐的機會」。

親共組織的分分合合

1978年,「義和拳」聯合挺毛的非裔、墨裔美國人及白人,組成「革命鬥爭聯盟」(League of Revolutionary Struggle),後者很快成為美國最大的親共組織。此舉拓展了「進步會」的支持力量。

同時,「革命鬥爭聯盟」和「進步會」通過積極支援民主黨總統提名候選人傑西•傑克遜(Jesse Jackson)在1984及1988年的競選宣傳,也與地方民主黨拉上了關係。

有很多年,親蘇的美國共產黨在舊金山大行其道,其掌控著灣區勢力最大的工會組織「美國國際碼頭及倉儲工會」(the International Longshore and Warehouse Union)。當地多位政要與美共關係密切:市議員兼地區檢察官特倫斯·哈里南(Terence Hallinan)擔任過美共青年組織領袖;市議員沙利(Kevin Shelley)、蘇·比爾曼(Sue Bierman)、阿米亞諾(Tom Ammiano)以及市長勃朗(Willie Brown)都公開支持美共,直至1990年代。

1990年,「革命鬥爭聯盟」分裂為兩個派系組織:人數較少的叫做「社會主義組織網絡」(Socialist Organizing Network,SON),堅持毛澤東式的街頭運動;人數較多的叫「統一組織委員會」(Unity Organizing Committee,UOC)——「義和拳」幹部大都加入其中,其訴求是藉美國民主黨的力量實現社會主義。

同時,美共也出現分裂,灣區的美共黨員大都加入了新成立的「通訊委員會」(Committees of Correspondence,CoC)。

1994年,「社會主義組織網絡」加入了美國最大的親中共組織「自由道路社會主義組織」(Freedom Road Socialist Organization,FRSO);隨後,「通訊委員會」和「統一組織委員會」的一些成員也相繼加入。

如今,「自由道路社會主義組織」(下簡稱自由道路組織)已成為舊金山地區勢力最大的馬克思主義組織。它已經徹底滲透了當地民主黨,以及包括「華人進步會」在內的灣區許多「進步」組織。「自由道路組織」使出毛式街頭抗爭招數,自下而上地給民主黨施壓,同時祕密地在政府領導層安插人馬,他們稱之為「內外夾攻策略」(inside-outside strategy)。

隱祕的親中共組織會員

「自由道路社會主義組織」的活動非常隱祕,大多數成員都未暴露身分。深入的考證會有助於判斷哪些組織或機構已被該組織控制。

「自由道路組織」是在「華人進步會」現任董事會主席李曹玉娟(Pam Tau Lee)的協助下建立的。李曹玉娟也是「義和拳」成員,她支持「統一組織委員會」,還活躍於「自由道路組織」一系的親共組織,其中包括「草根全球正義聯盟」(Grassroots Global Justice Alliance)、「亞太環保網絡」(Asian Pacific Environmental Network)和「傾聽民聲項目」(Ear to the Ground Project)。

「進步會」董事紀隆(Kim Geron)曾是「統一組織委員會」的活躍成員,另一董事Stacy Kono任職於受「自由道路組織」支持的「統一與解放學院」(School of Unity and Liberation)。

就「進步會」的職員來看也是一樣:高級運動及聯盟協調員藺雲鷺(Lucia Lin)是「自由道路組織」衍生的左派組織「LeftRoots」成員,財務與行政總監Michelle Foy更是極少數公開的「自由道路組織」成員之一。

「進步會」行政總監Alex T. Tom是「LeftRoots」的領袖,更活躍於許多「自由道路組織」的外圍組織。

可以說,「進步會」幾乎所有董事和職員都跟「自由道路組織」有某種聯繫。

支持北京當局

在相繼與「義和拳」、「革命鬥爭聯盟」和「自由道路社會主義組織」聯手的過程中,儘管中共政策不斷在變,「華人進步會」都始終為中共政權發聲。如2001年7月8日,「進步會」在華埠主辦了一個論壇,主題為「美帝國主義和反亞裔種族主義的關聯」。

「自由道路組織」出版的報紙《反擊!》(FightBack!)在報導該論壇時說,「從1960年代至今參與『美國亞裔人士運動』的三名在美華裔社會運動者,都在發言中談到今年稍早牽涉中國的『間諜飛機事件』(指中美撞機事件——譯註)。」

報導引用「亞太裔社區賦權組織」(Asi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 for Community Empowerment)成員Monica Wayie Ly的話說:「自布什竊政以來,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華裔美國人的態度更加敵對,美國統治階級把中國視為其掌控全球的絆腳石。」

在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激勵了相當多的華裔美國激進人士。《反擊!》的報導也引述前「義和拳」成員Patsy Chan的說法:「是時候為中國的成就自豪了,是它將我們組織到一起。」

前任「進步會」行政總監、「統一組織委員會」推手、長期隨附「自由道路組織」的馬兆明(Gordon Mar)則說,「美國亞裔主流人士的組織是反對種族主義的,但他們不會聯繫到美國及其海外企業政策。」

報導隨之對美國的「帝國主義」表示痛心:

「論壇直接挑戰了這樣一種理念,即『美國亞裔需要證明我們在這裡的價值』,我們在這裡是因為美國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社區應該了解,只要美帝國主義仍然統治亞洲,生活在美國的亞裔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平等,而會繼續受到國家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壓迫。與其與亞洲保持距離,我們應該合力抗爭。」

2007年上海師範大學勞動法教授劉誠的美國之行,即是「自由道路組織」一系的組織支持安排的,舊金山一站的交流活動正是由「進步會」的Alex T. Tom主持。

2012年,Alex T. Tom發起了「中國教育與接觸計劃」(China Education and Exposure Program,CEEP),以「幫助美國進步主義者和左翼更深入地分析中國,並與中國的草根運動建立關係」。

「中國教育與接觸計劃」的參與者於2014年在「左翼論壇」(Left Forum)發言稱:

「2013年,由美國華裔組成的代表團到中國大陸去學習了如何組織運動。他們圍繞勞工、環保正義、女權及『酷兒』(非異性戀——譯註)議題,與中國當地十多個組織進行交流對話,為如下問題拓展了討論空間……中國的反資本主義鬥爭和爭取社會公正運動的性質如何?國家和資本家們如何回應?最後,身在美國的我們,在支持中國人民抗爭方面扮演什麼角色?」

「中國教育與接觸計劃」代表團的成員,主要是與「進步會」和「自由道路組織」關係密切的政治活動者。2017年10月初,「進步會」董事會主席李曹玉娟又將「 華人權益促進會」(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和「亞美公義促進中心」(Asian Americans Advancing Justice)聯合成了「終止全國替罪羊聯盟」(End National Security Scapegoating coalition,ENSS)。

為中共特務開道

為了引開美國大眾對中共特務在美大肆活動的注意力,中共當局不惜投入財力與人力,「進步會」樂助其一臂之力。最近曝光的事件就是一例:加州民主黨資深國會參議員黛安·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僱用中共特務劉紹漢(Russell Lowe)為辦公室主任長達近20年。劉與前任「進步會」副主席馬兆光(Eric Mar)關係密切,直到現在仍然很活躍。

「終止全國替罪羊聯盟」的新聞稿稱,「成立此聯盟,是為了反擊美國司法部到處指控華裔犯間諜罪的行徑。」

對於解決中共特務在美活動這一現實問題,該組織並無興趣,它明顯是想引開人們視線,並在移民社區內挑動仇恨與是非。

這份新聞稿接著寫道:

「很遺憾的是,這種形式的種族歧視是美國歷史的一部分,從《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到二戰時逮捕日裔美國人,亞裔一直被貼上『永遠的外國人』和『危及國家安全』的標籤。包括《禁穆令》(The Muslim Ban)、警察襲擊黑人,以及當今的打擊移民等等,要知道這全是一回事。」

干預市政府決策

「華人進步會」不止公開為中共發聲和辯護,更積極在舊金山市政府內部打造其勢力。

該會兩位領袖人物鄧式美(Mabel Teng)和馬兆光都曾擔任市議員。馬兆光的雙胞胎弟弟馬兆明則是2018年舊金山市議員候選人。幾十年來,兄弟倆都與「義和拳」、「革命鬥爭聯盟」和「自由道路組織」有密切關係。

他們的長兄馬悅安(Warren Mar)是「進步會」創始人之一,也是「義和拳」和「革命鬥爭聯盟」的公開成員。

多年來,「進步會」已與許多舊金山市議員結成盟友,他們能發動數百民眾上門拉票、打電話拉票或遊說選民棄權,以干預選情。當地的左翼候選人已經無法忽視「進步會」的社區影響力。

近幾年其拉上關係的前任及現任舊金山市議員,包括愛華樂(John Avalos)、甘大為(David Campos)、邱信福(David Chiu)、金貞妍(Jane Kim)、奧拉吉(Christina Olague)、李麗嫦(Sandra Lee Fewer)、孟達文(Rafael Mandelman)、佩斯金(Aaron Peskin)、盧凱莉(Hillary Ronen)以及余鼎昂(Norman Yee)。

2017年10月,「華人進步會」組織了「海納百川聚力量 眾志成城達理想」(Harnessing the strength of a thousand rivers)活動,以慶祝成立45周年。組委會成員中有多位「自由道路組織」一系的政治活動者,還包括11位現任市議員中的5位——李麗嫦、金貞妍、佩斯金、盧凱莉和余鼎昂。

透過長期在市議會及社區的人脈經營,「進步會」得以將左派的勞工、環境、教育、社會及政治等政策強加到舊金山納稅人的身上——他們已經長期不堪重荷。

例如在2014年,《舊金山最低工資條例》法案投票通過,「進步會」就在其中扮演了主導角色,該法案將最低時薪提高到了15美元。

2016年,「進步會」領導成員接洽了7,000餘名舊金山華裔選民,力促他們支持州政府的一些關鍵性提案,其中,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的《加州55號提案》(Proposition 55)將2012年頒布的「針對年收入逾25萬美元者的個人所得稅臨時增收政策」延長了12年。這批選民也協力通過了「(通過提高房產交易稅)資助建立免費城市大學」的舊金山《W提案》(Proposition W)。

「進步會」還通過積極運作,讓《N提案》(Proposition N)獲得通過,非法移民家長由此獲得了參與學校董事會選舉的權利。

影響全美的野心

「華人進步會」更企圖將影響力擴大到全美。他們參與促成了「草根亞裔崛起」(Grassroots Asians Rising)計劃,這是「自由道路社會主義組織」一系的網絡,成員包括「華人進步會波士頓分會」、紐約市「亞裔反暴力聯盟」(CAAAV:Organizing Asian Communities)、紐約「南亞聯盟組織」(DRUM Desis Rising Up & Moving — South Asian Organizing Center)、費城「亞裔聯合會」(Asian Americans United)、波特蘭市「奧勒岡亞太裔網絡」(Asian Pacific American Network of Oregon)等等,所有這些組織都鼓動亞太裔選民投票反對川普。

「華人進步會」在一份報告中稱:

「作為美國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族群,亞太裔移民必須有團結一致的策略,在全美爭取社會公正及經濟公正的運動中發揮作用。我們將繼續領導亞太裔為『公民賦權』努力,以發展這一策略、打造集體力量。」

「草根亞裔崛起」網頁上的宣言與此同出一轍。

「華人進步會」積極支持中共,致力於在全美擴大共產中國的影響,將美國政壇推向更加左傾的方向。而今,「華人進步會」已經征服舊金山,美國人會容忍它的影響力向全美擴散嗎?

作者簡介:

特雷弗·勞登(Trevor Loudon)是來自新西蘭的政治活動家、作家、演說家兼電影製作人,曾任新西蘭行動黨副主席,同時也是反共網站、政治人物在線檔案庫KeyWiki創始人。

從1980年代起,勞登的研究專注於激進左派、馬克思主義和恐怖主義運動及其對主流政治的滲透。他著有《內在的敵人》(The Enemies Within)一書,並將其拍攝成紀錄片。他也是揭露共產主義的獲獎紀錄片《蠶食美國》及續集《欺詐大師》的主要受訪者之一。

──轉自《英文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