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後,我小妹經常指責我小時候欺負她。其中一個罪行,是偷喝麥乳精事件。
麥乳精類似香港人說的阿華田,有點像是速溶咖啡,在70年代的中國大陸算是奢侈食品。一次父母不在,我說服小妹把她那份麥乳精和我的放在一個大碗中,用開水沖開之後,我用調羹(勺子)在碗中間劃一條線,告訴她我們兩人一人半碗。當時才6歲的小妹很快發現了問題。因為我用極快的速度進食,她那「半碗」麥乳精很快減少。後來在她「告訴媽媽」的威脅下,我被迫停止了這種欺騙行為。
去年我們聚會時她講起這個故事,大家笑翻了天。但我忽然想到,這其實就是如今所謂全球化的一個寫照。大國強國極盡全力快速發展,快速掠奪地球的資源,小國們只好上告聯合國,訂立各種各樣的協議和條約,只是聯合國這個「媽媽」卻沒有甚麼權威去執行,所以大家都設立分隔區,以保護自己的權益。
在貿易上,這個分隔區就是關稅制度和非關稅壁壘制度,前者增加外人進入的難度,後者則乾脆用行政權力直接堵截。凡弱國,必然以這個方式進行自我保護,以免別人把自己的麥乳精都給搶走了。相反,強勢國家則會高唱自由化讚歌,呼籲取消各類壁壘。在近代歷史上,英國和美國都扮演過這個強國角色,共同自由市場、全球化這些概念,由此而發展出來。
中國卻是一個例外。歷史上中國即使再強大,也從未謀求過全球化或者類似全球化概念的自由市場共同體。相反,大部份時期,中國都會以中國本身的封閉市場來謀求政治利益。在明清兩代,中國和周邊小國的貿易在「朝貢體系」下進行,經貿上有利這些國家,中國只是獲取天下共主的天子地位,那是皇帝一個人的榮耀,和老百姓沒有太大關係。
最近20多年以來,中國從一個在經濟貿易商的小角色,快速成為一個全球經濟的主要玩家,依靠的正是分隔區的概念。不但實行很高的關稅,而且還有全球少有的行政、法規等非關稅壁壘。這種做法,在經濟總規模小的時候尚可,一旦規模變大,甚至即將要成為世界第一的時候,顯然已經無法再繼續。這就像是在麥乳精的碗中,不但做了區隔,而且還有一個單向的有利於自己的閥門。
中美貿易戰爭,本質上就是這個情況。美國並未要求特殊化,而是「公平」。美國人並不是要求中國人增加購買美國貨,也不是要求中國減少輸出美國產品,而是要求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美國產品可以在同樣的條件下進入中國。考慮到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每年有四千億美元,這個要求並非無理。
中國官方的辯解非常有趣,他們指責美國破壞了自由貿易秩序,卻絕口不提中國加入WTO 16年以來一直拒絕兌現當初開放市場的承諾。他們指責美國人儲蓄率太低,意思是指責美國人買了太多的中國產品?
在與美國對抗的時候,類似的無邏輯策略同樣有趣。中國聲稱中國的反擊將「以質對量」,於是不但提升關稅,而且乾脆下令禁止某些美國產品,又或者在地緣政治上採取行動,以進行政治外交威嚇。問題在於,美國人難道沒有「好質量」的反擊工具嗎?在雙方這種「質」和「量」的較量下,中美的全面戰略對抗,已經無可避免。
大約一年前,習近平在中共政治局會議上表示「中美合作是唯一出路」,他是針對中國國策而言的。這是一種冷靜的考慮。但現在中美全面對抗正在全面展開,習近平已經做出「以牙還牙」的表述,顯示「唯一出路」的冷靜考慮,已經被中共制度本身的僵化和頑固所擊垮。
未來中共的政策,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非邏輯、非理性結果。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