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公安部近日發布《公安機關維護民警執法權威工作規定》(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警察執法過程中違法,「民警個人不承擔法律責任」,並規定公安機關「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對民警採取停止執行職務、禁閉等措施,不得作出免職、降職、辭退等處理或者處分。」
此草案引起社會強烈關注,並引發民眾強烈反對。中共在2016年發布《警察法》修訂草案時曾擬擴大警察的開槍權,被外界質疑為警察擴權惡法,在同年的新疆反恐中也有擴大警察開槍權的條款。
中共一面自吹自擂依法治國,一面加大對民眾的維穩鎮壓,警察作為中共政權的刀把子,在社會上口碑非常壞,「過去的土匪在深山,現在的土匪在公安」。網上某監獄警察曾很搞笑的說,警察名聲不好主要是怪交警(意思是交警罰款太多),網友嘲笑:開始狗咬狗了。
很多老百姓在同中共維權的拉鋸戰中,逐年來也增加不少法律意識,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隨著中共的打擊面越來越大,維穩的對象越來越廣泛,暴露給社會的執法短板也就越來越多,體制內的一些專家和學者也對警察的胡作非為持批評態度。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何兵教授曾在法律專業畢業生送別會上說:「我也不指望你們畢業以後做包公,我只希望十年以後你們誰敢陷害忠良,我就給你滅了門,不讓你進我的門!」
越來越激烈的警民衝突和警權的濫用,使很多中共警察的執法犯法不僅面臨著輿論壓力,還面臨著或許被民眾起訴的壓力。依法治國與濫用公權、維穩與維權,中共獨裁所製造的各種不可調和的社會衝突、體制生理性缺陷,註定它最終會撕下法治和民主等偽善的畫皮。
2018年下半年以來,由於中共惡政導致大陸社會問題如炮仗般爆發,引發群眾大規模的抗議、上訪、遊行等活動,P2P平台爆雷、耒陽事件、假疫苗風暴以及退伍軍人上訪等,社會矛盾與官民衝突迅速升溫,警察作為基層維穩的主力軍,是中共平息事態的主要暴力機器。過程中警察公開化的侵犯民眾權益、暴力鎮壓,漠視民眾基本人權,嚴重違法的惡劣行徑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中共2018年同時面臨美國追求中美貿易公平而帶來的政經危機,和全球各國對共產主義的圍剿壓力,對內它也正迅速失去廣大民心,民間推翻中共的喊話此起彼伏,中共正感到政權危如累卵,覆滅隨時到來。
為穩固政權,中共急需加大鎮壓的力度與把鎮壓合法化,同時消減警察的執法犯法的壓力,把擴大警權寫在制度裡是比較實用的選項,公安部的警察新規應中共之劫數而生。9月4日,政法委祕書長陳一新的「要打贏網絡意識形態鬥爭」的講話,與公安新規可以說是刀把筆桿雙管齊下,目的是要打贏政權保衛戰。
著名的極權主義研究學者阿倫特這樣描述過「平庸之惡」:「權威和情境的力量能使普通人失去反思和反抗的能力,能將最為平庸的人變成冷酷無情的殺手。」「制度的絕對權威將個體德性消融於服從命令的行為之中,同時消解了個體對責任的擔當」「對於公民不服從,不正義的制度也缺乏一種寬容的態度,它壓制了公民的多樣性,使得普通人很容易變成一個易被操縱的工具。」
中共的警察在中共紅色極權統治下,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平庸之惡」:雷洋之死;709律師案;8月23日深夜深圳沙井派出所數名防暴警察無任何手續,半夜私闖民宅抓捕一弱女子,只為「你在網上說什麼了?」
還有那個讓億萬民眾心碎P2P受害者王倩,王倩在自殺前遺囑中透露,上海維權遭遇大批警察暴力驅趕,親身經歷警察打人,讓她心態完全崩潰。「因為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是愛國愛黨,有極高的集體榮譽感,一下三觀全毀,我沒有力量跟他們抗爭,平民太弱小,真的太累,看不到希望了。」
惡法非法,針對公安部警權擴張的惡法,民眾惡評如潮:
有網民說:「毛時代,警察不帶槍也不帶警棍!!鄧時代,警察不帶槍只帶警棍!!!後來警察帶槍但不能私自開槍!!再後來警察帶槍並可以自主開槍!!!!」
網民:「沒辦法,債台高築。中共的維穩策略是排他的,敵性的,這就註定了維穩只會越來越亂。火燒十字架這種事都出來了,真的是已經瘋了」
但更多的網民擔心此舉會加劇社會衝突,也會加大警察個體生命的承擔的風險,紛紛抨擊轉嫁風險的險惡手法,用普通警察的生命為中共的苟延殘喘買單:
「這個條例如果實施就會讓更多的警察受到傷害,因為人們明白你把我打死是白打,那樣的話不如我先把你弄死。不信以後咱們慢慢看。」
網民:「拿警察當炮灰的意思,打手爪牙要清醒。」
網民:「真的那樣,警察的命也就懸了。因為你不動武,人民也許不會下殺手,若知你會隨便動武,下手就是殺手。」
網民:「穿中國警服的人們,你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刻印在當事人的心裡,至於誰是罪人,正常國家有正常的標準,不正常的國家每個人都有標準,暴力只會讓每個穿制服的人每時每刻面臨生命危險。」
更有網名指出「如此肆意擴大警察權力,勢必會導致更多的警察濫權,也會加劇民間的反抗,社會加劇倒退進入叢林時代。」
普通百姓買菜刀要實名制,而中共不斷進行警察擴權,加劇社會的分裂程度,調高官民衝突係數,無形中也在印證著「上帝叫其亡,必先叫其狂」的先兆。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