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8年09月11日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傳統的農人生活與自然融為一體,播下綠色,收穫健康。在美國新澤西州,一位華人伯伯,憑藉自己的雙手,在異國他鄉重新繪製了歸園田居的動人畫面。
朱伯伯經營著一家綠色農場,四年來,一直使用綠色健康的耕作方式,不光拿來賣,還提供給附近的中文學校,並開放農場,供人採摘,讓經常對著電腦的現代人們在閒暇的時間舒緩壓力,感受大自然的綠色,熱心的朱伯伯也樂於將自己幾十年的種菜經驗向顧客們傾囊相授。
飯館老闆 曾女士:「我的黃瓜長得那麼細,歪歪扭扭的,您的黃瓜為什麼長得那麼好?」
「老朱綠色農場」農場主 朱岳康:「後院肯定陽光不那麼足,種的太密。」
飯館老闆 曾女士:「哦,不要種的太密。」
「老朱綠色農場」農場主 朱岳康:「(小時候)媽媽身體不好,我想讀一點書都不可能。所以說我小時候都沒得讀書了,我問我爸爸(能不能)給我讀個一年,他說不可以了。他(的工資)只有四十塊 三十幾塊一個月,只好我侍弄地,種一些菜起來,拿個小雞下去賣,一賣賣到26歲,爸爸退休了,我只好一直都種菜種下去。一直種了40幾年,40幾年賣菜苗,五個縣都賣去了,名氣很大。」
靠天吃饭,赖地穿衣。朱伯伯靠著勤勞的雙手用最傳統的耕作方式,踏踏實實賣了40多年菜苗,從默默無聞到名揚海外,不僅人人稱讚,也把兒子供上大學,送去海外,留學美國,培養成一位科學家。正當朱伯伯事業紅火的時候,他接到了兒子從美國打來的電話。
「老朱綠色農場」農場主 朱岳康:「小孩(孫子)沒有人照顧,叫我們立即就來。」
為了兒子,他跟太太毅然決定放棄自己多年的事業,趕赴美國照顧孫子。
農場主之子 朱志威:「我們家小孩上學了之後呢,他們在家裡看電視覺得沒意思,有一天晚上跟我說,能不能商量件事情,說讓我媽媽在這裡幫忙帶孩子,他(父親)自己回國去了。那我說這樣不行的。」
「老朱綠色農場」農場主 朱岳康:「農村裡不一定會搞菜苗的,種種糧食是會種的,菜苗是搞不來的,所以說我一來了(美國)之後,他們都很想念我。」
惦記著家鄉的鄉親們吃不到自己種的菜苗,朱伯伯還是想回去繼續種菜。
農場主之子 朱志威:「過了兩天我們恰好從農場旁邊路過的時候看見這有塊牌子說這塊地在賣,我們當時就決定把這塊地買了,我說叫他種地,他可以種地。」
為了讓父親開心,孝順的兒子花了幾乎全部的積蓄為父親置辦了一塊田地。
農場主之子 朱志威:「很多朋友也跟我說不值啊,把自己的多餘的錢都放在裡面了,搞其他啥投資不行呀要買塊地。(為了)讓他開心,主要是為了讓他開心,我也不希望讓他自己一個人回國啦,因為我是比較傳統的,希望是一個大家庭。」
業餘時間,兒子也會帶著孫子一起來幫爸爸媽媽照顧農場,在一家人的努力下,他們在這塊田地上耕耘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景象。說起每一樣親手種出的蔬菜。朱伯伯都興致勃勃,愛若珍寶。
「老朱綠色農場」農場主 朱岳康:「這個豆角很出名的,叫做白不老,這個是第二季啦。」
在辛勤的照料下,小小農場蔬果累累,雞鴨成群,變得遠近聞名,擁有了一群又一群忠實的顧客。
「老朱綠色農場」農場主 朱岳康:「顧客們說到老朱這裡要送就送老朱的菜,這個話聽起來我也很開心,錢不需要那麼多,但大家對我這麼尊重我就是開心。」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片白雲下的良田沃土,朱伯伯用勤勞和努力獲得了人們的尊重,雖然辛苦,卻每天都過的踏實,快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新唐人記者李淨明、jimmy song新澤西州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