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退舊貨美國咋這樣「寬容」?看完你就明白了

Facebook

前段時間,一華人女子將用過的電器、開過封的藥拿回美國超市Costco退貨,還拍片炫耀,引來大批網民責駡。也有人表示不解——明知商品已經用過甚至已經用壞了,美國商店爲何還這麽寬容接受退貨?在《貓眼看人》論壇中,網名為「力量時評」的博主撰文表達自己的觀點。

文章稱,美國的退貨政策的確寬容,用舊了甚至用壞了的東西都能順利全額退貨,但如果這位女子是在中國超市去退舊貨,是否能得到同樣的寬容?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作者認爲,因為中國超市的退貨條件非常複雜,過程極其漫長,這其中貫穿著諸多的證據與證明的鏈條,首先要拿出購物小票,然後要核對時間,再往後是讓消費者自己將貨品送到廠家指定的地方去做各種鑑定,而在最後的結果出來之前,廠家或商家總會給要求退貨的消費者留下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名言:最終解釋權以本商場為準。因此,如果這位華人女子是在中國超市幹這種事,那一定會被累個半死,最後也可能是一個無言的結局。

然而,在美國的超市為何就可以呢?其實美國的越市並不傻,在面對這位女子時,他們當然也知道是碰上了無賴。但是從民事角度來說,應對一個無賴會花掉很大的時間與精力的成本。而且,美國超市的工作人員很少,在同樣規模下要比中國少得多,對於美國的超市來說,將這樣的成本花在無賴身上是不值得的事,有這糾纏的時間不如去為更多的顧客服務,因此,吃了啞巴虧也就認了。

但是,美國的超市真的吃虧了嗎?作者認爲:「肯定沒有」。因為在美國,供貨商與超市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以誠信為前提的簡約式關係,即超市提出的要求,供貨商在一般情況下都持認可的態度。在長期的合作中,這種文字極簡的社會契約融入了雙方的信譽背書,即使出現了一些不容易分清的事,那麼,他們之間也會相互諒解,甚至,根本沒有提出的必要。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的超市其上下游的經營網路,是建立在誠信和信譽基礎上的。

然而,不管怎麼說,最後總會存在買單的一方,這豈不等於超市將這個虧轉嫁到了供貨商身上?沒錯,就是這樣。但是,大家不要忘記,供貨商與生產廠家之間的關係也是建立在誠信與信譽的基礎上,他的上游同樣也以這種形式形成了共有的社會心理契約,因此,吃一定的虧就是他們經營過程中必須要承擔的一種情形。

但是,這一切都是以站在一個廣普大前提下的,在美國,即一年甚至幾年,也不會碰到一個像這位華人女子這樣的人,所以在國外保險精算師的行業內有這樣一句話用在這裡也比較適合:「在一個誠信的社會裡,即使出現了一個騙保的人,保險公司的制度也會為這個人買單,因為這畢竟是極小概率事件,這個社會能承擔的起」。從這話中,人們讀出了非常清晰的成本意識,既沒有必要為極小概率事件設計出繁瑣的制度,而這本身也是一種對極小概率的寬容。

然而,最根本的問題來了,在美國社會,這種無賴就真的能暢行無阻嗎?答案也是肯定的,不能。因為當社會誠信與個人信譽形成一張無處不在的網時,每個人的信息都會在這張網上留下痕跡,今天耍無賴得逞了,明天也可能還會得逞,但在無形中,個人誠信與信譽都在丟失,而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個社會就會以多種形式逼迫你買個總單。那時,就是誠信與信譽的破產……

大家要知道,在美國你可以沒錢,但絕對不能沒有信用。

所以,到頭來,吃虧的只會是那些自作聰明的人。

──轉自《看中國》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