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8月28日訊】中美貿易戰不斷加劇,令已經在近幾年放緩的中國經濟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此前有消息傳出,中共計劃向基建項目投入更多資金,以緩和貿戰對經濟的衝擊。不過,美媒最新的報導稱在中國的基建投資正在銳減,藉廉價信貸注入經濟來支撐成長的「關鍵牌」可能會失效。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共為避貿易戰,啟動基建刺激的老招術這次變得更棘手。因為既希望保經濟增長,同時又不想用信貸注入經濟來支撐,看似容易,做起來卻是相當困難,看看中國的公路和鐵路就可窺知一二。
在發展公路和鐵路方面,地方政府一直是基礎設施投資的大頭。如果要通過基礎設施投資帶動經濟,首先要解決地方政府的注資問題。到目前為止,地方政府主要藉兩種主要方式籌集資金。其中最普遍的方式,是設立所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ocal-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s – LGFV)。
LGFV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地方政府主要的基建資金來源。當時,中共當局提出4萬億元(約5,900億美元)刺激計劃,其中地方政府被要求投資數十億美元來刺激經濟,使得地方政府頻頻發行債務;這類表外實體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在吸納資金的同時,也讓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
從去年起,中共中央政府在對這類借貸的龐大規模和腐敗現象提出警告時,也開始提出去槓桿、打擊這種不透明的地方政府債務。據稱,過去4個月來,LGFV債券資金凈流出就高達190億美元。
報導稱,北京政府現在偏好地方政府透過現在合法的市政債券市場登記借貸。但問題是,大多數低評級和較小的城市被市政債券市場拒之門外,即使他們願意且能償付大部分實際資本支出。
另外,中國一家西部國營企業驚傳債務違約,加深更多LGFV債券違約和公司債市場賣壓加劇的景象,進一步傷害中國的投資。而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包括惠譽在內的多家國際評級公司,已經對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可能導致債券違規提出過警告。
報導稱,雖然中國7月市政債券淨發行是3月份的3倍之多,但各種跡象顯示投資卻依然放緩。今年前7個月不含發電和加熱的基礎建設投資相較去年同期僅增加5.7%,遠遠低於2017年前7個月19%的年增率。
報導認為,中國的投資萎縮恐將更為嚴重,並增添北京政府壓力以放寬借貸條件,從而導致人民幣初期反彈走勢難以延續。這意味著,中國的負債與國內生產毛額比(debt-to-GDP ratio),繼去年小幅下降後,明年可能再度回升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報告,中國債務總額與GDP之比已從危機前的171%飆升至2016年的299%。該比例在2017年中共官方「去槓桿」下略有下降。
(記者藍銘浩報導/責任編輯: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