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叟賜丹藥 楊貴妃侍女長生得姻緣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6月24日訊】唐朝元和末年,平陸縣尉薛昭,負責掌管治安和捕盜之事。薛昭為人重義氣,素來仰慕初唐名將郭震、書法家李邕的為人。

私放人犯 被貶為民

有一年,官府收押了一名犯人,此人為母親報仇而殺了人。一天晚上,薛昭值宿,他悄悄地給了這名犯人一些銀兩,並且將他放了。皇帝得知此事後,下詔將薛昭貶到海東為民。

降罪的聖旨傳來當天,薛昭沒有過問家產,只帶著一個銀鍋就走了。

薛昭擔任縣尉時,平日和一位名叫田山叟的老者很有交情。據說,田山叟很有道術,而且已經幾百歲了。

得知薛昭要去海東,田山叟帶上好酒,在道上攔住薛昭,為薛昭餞行。田山叟說:「您是個義士啊!為了解脫他人的罪禍,自己承受了罪名。您就像是行刺秦王的刺客荊軻以及行刺韓國宰相俠累的刺客聶政一樣的人物,是重義氣之人!請讓我跟您一起走吧。」

薛昭念及路途遙遠,而田山叟年歲已大,哪裡經得起長途跋涉、一路顛簸呢。可是田山叟一再請求,薛昭也就答應了。

老叟賜丹 預言姻緣

田山叟跟著薛昭及押送薛昭的人,走到廣東小鎮三鄉,夜裡,田山叟典當了身上的衣服,買來了酒,與薛昭開心對飲。田山叟喝得酩酊大醉,他支開左右的人,悄悄對薛昭說:「現在你可以逃跑了。」田山叟拉著薛昭的手,一起走出了東郊,還贈給薛昭一粒丹藥,田山叟說:「這藥不僅能去病,吃了它還能不用吃糧食。」

田山叟還對他說:「從這裡一直走,在道北遇到草木茂盛的地方,就可以暫時隱居,不僅能逃避災難,還能成就姻緣。」二人就此話別。

薛昭一路往前走,走到蘭昌宮時,發現那裡有參天古木和茂密的竹林。薛昭就跳牆進去,躲藏在古殿西間。儘管追捕他的人東奔西走,却一直沒能找到他的蹤影。

等到了夜晚,但見四周風清月明,一片靜謐。無意中,薛昭發現台階前站著三個美人,彼此說笑著盈盈走來,她們相互謙讓著走到花茵之上,用犀角杯斟酒喝。

良宵佳時 成就姻緣

位於首位的美人把酒灑在地上,虔心地禱告道:「吉利吉利,好人相逢,惡人想避。」下一位美人說:「在美好的夜晚,我們在此聚會,雖有好人,但哪是那麼容易就能遇到的呢?」

薛昭隔著窗戶縫看著她們、聽著她們談話,他想起田山叟的預言,跳出來說道:「剛才聽夫人說,『好人怎麼能那麼容易遇到呢』,我叫薛昭,雖然沒有多少才華,但願能充好人之數。」

望著薛昭,三個美人驚訝良久,才回過神兒來,問他說:「你是什麼人,為什麼藏身在這裡呢?」薛昭將自身遭遇如實相告。美人們就在花茵南邊設座,請薛昭入席。

席間,薛昭詢問她們的名字。年紀大一點兒的名叫張雲容,其次叫蕭鳳台,最後一位叫劉蘭翹。四人喝酒喝得酣暢歡快時,劉蘭翹命人拿來骰子,以卜姻緣:三人輪流擲骰子,得到彩頭者,就是命中注定與薛昭有姻緣。結果,張雲容得到彩頭。

劉蘭翹拿起雙杯送給張雲容和薛昭,為他們敬酒,說是交杯酒。薛昭舉起酒杯,向她們道謝。

貴妃侍女求道得丹藥

薛昭問張雲容是哪裡人,為什麼在這裡。張雲容說,唐玄宗時期,她曾是楊貴妃的侍女,深得貴妃疼愛。楊貴妃常常讓她在繡嶺宮獨自跳《霓裳舞》,還送給她一首詩: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裡。

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

當時,唐玄宗吟詠了很久,還附和了一首詩,只可惜張雲容沒能記住。玄宗還賜給張雲容一雙金手鐲。張雲容同時得到玄宗皇帝和貴妃的青睞,在同輩中很得榮寵。

玄宗皇帝敬重修道之人,曾和申天師談論學道之事。楊貴妃和張雲容二人就悄悄地聽他們論道。張雲容多次侍奉天師喝茶、吃丹藥,有一次,趁著空閒之時,張雲容向申天師叩拜,請他賜予丹藥。

申天師說,張雲容沒有修道的緣分,因她不能久在人世。張雲容苦苦哀求,她聽說「朝聞道,夕死可」,怎麼會沒有緣分呢?

申天師看她心志堅決,就賜給她一粒絳雪丹,說道:「你一旦吃了它,即使死了,身體也不會腐壞。但是,需要把棺材做得大一些,墓穴寬一些,把真玉含在嘴中,使墳土疏鬆通風,這樣你的魂魄就不會飄蕩在空中。」申天師還預言,一百年後她遇到在世之人後,和其結為夫妻,就可以重新活過來,成為地仙。

世外高人 演繹傳奇

張雲容臨死前,將申天師的話告訴楊貴妃。楊貴妃憐憫張雲容,就命人按照申天師所說,安葬了張雲容。後來,果然如申天師所言,一百年後,張雲容遇到薛昭,二人成就了夫妻姻緣,她感歎道:「這是宿緣啊,並非是偶然。」

聽張雲容娓娓道來,薛昭很歎服申天師能預知百年後之事,就問張雲容申天師的相貌。聽罷張雲容的描述後,薛昭大吃一驚,原來為他餞行、和他一道同行的那位老者就是申天師。

張雲容肉身復活後,和薛昭一起回到金陵定居。因為服下仙丹的緣故,二人都沒有衰老。

這位傳奇的申天師,名叫申元之,修行有素,道法高深。據說他曾帶著唐玄宗廣遊月宮,玄宗聽到天宮音樂,將其傳下人間,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大唐盛世,世外高人、天子與庶民一道演繹神蹟,留下雋永傳奇。

事據:《太平廣記.卷第六十九.龍城錄》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