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6月21日訊】夏至是中華24節氣中的第10個,是夏季的第4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確立的節氣之一。每年的6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2018年的夏至交於6月21日18時07分(北京時間)。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夏至這天,白晝最長,黑夜最短。是陽氣最旺盛的一天,此後陽盛極而陰生。曆書《恪遵憲度抄本》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三候
《禮記》中記載:「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古人把夏至分為三候,初候鹿角解。麋與鹿屬同科,但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二候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鼓翼而鳴。唐詩有句:「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便是描寫此時。
夏至是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俗話說「夏至一陰生」,也就是說,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植物首先感知到了陰氣。 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在夏季的中期生長,故名半夏。 所以說:三候半夏生。
夏至風俗–六月六 曬龍衣
夏至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民間也有很多夏至的節俗。
中國民間有俗語說:「六月六,士曬書,女曬衣,農禳田」。人們相信黃曆六月初六這天,陽光最具消毒作用,所曬物品不會起霉,不會遭蟲蛀。這一天,農家還盛行做(酒)曲,因為在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別酸,味道特別醇美。
各地也賦予六月初六這天活動不同的叫法,在徐州地區六月六叫「曝陽節」 ,連雲港叫「亮寶」 ,揚州叫 「曬龍袍」 ,鎮江地區叫「曬紅綠」 ,在蘇南地區叫「曬霉」。
夏至食俗—吃夏至面
中國北方流行一句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麵」,夏至飲食主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涼麵既能降火開胃,又不至於過於寒涼。
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南方人會吃陽春麵、干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以打滷麵和炸醬麵為主。
無錫地區是夏至吃餛飩,早晨吃麥粥,取混沌和合之意。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養生—午後小憩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俗話說「夏至—陰生」,也就是說,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
在此時節,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的變化,一般宜晚睡早起,並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
太極圖上,夏至所對應時間為一日的午時(11點~1點),此時陽中一點陰開始萌生,所以午時的小憩或靜坐有助於陰生陽降,心腎相交。在夏至當日的午時小憩,與自然大道相應,養心安神頗有功效。
生姜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幫助防暑度夏。(Pixabay)。
夏至養生—食薑
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蔔夏吃薑,勝過醫生開藥方」、「早上三片薑,賽過喝參湯」。夏季暑熱,人們往往食欲不振,生薑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可幫助我們防暑度夏。
夏至養生—清涼清淡
夏季陽氣盛於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
廣東地區,人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傳統的甜品。另外建議,夏天食物以清淡為主。
夏至養生—清心寡慾
除飲食上註意養生,精神上也要註意調養。《周易》認為: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排除心中煩念。保持心情的平和與愉悅。
夏至日的咏懷詩歌
古往今來,季節的變化,往往引起人們感情的變化或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對於夏至的到來,詩人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吟詠。
唐朝宰相權德輿《夏至日作》寫道:「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整首詩開闔自如,平實凝鍊,準確地傳達了夏至的特點。詩人冷靜客觀的描述與自然時序無任的交替相契合。言簡意豐,頗堪玩味。
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其《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詩中說:「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水國多台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其詩寫景抒情,娓娓道來,詩人在節氣之日,追憶故人,緬懷昔日的壯年歲月,難掩惆悵之情。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閑伴兒嬉」( 宋代,范成大)。這首《夏至》,記述了夏至祭神祭祖之時,晚輩陪着長輩祭祀祖先,祈求豐年;老輩伴着小輩嬉戲玩樂的景象。而當時敬老、尊老的社會風氣,也令今人稱羨。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