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南國四大果品」之一的荔枝,是唐代楊貴妃最鍾愛的水果。《本草綱目》記載,荔枝有補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腫痛、鎮咳養心等功效。然而,清甜可口的荔枝卻不能多吃,吃多了有可能會得「荔枝病」!
荔枝原產於中國南方,受古人推崇而有「人間仙果料」之稱。唐朝杜牧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描寫的是為了喜愛荔枝的楊貴妃,唐明皇派遣快騎不辭千里從嶺南送荔枝到長安;而宋朝的蘇東坡竟然也被荔枝「收買」,作詩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荔枝具有無人可擋的美味。
荔枝富含維生素C,美白又抗炎
中醫認為,荔枝味甘、酸、性熱,入心、脾、肝經;果肉可補脾益肝、理氣補血、溫中止痛、補心安神。《本草綱目》記載,荔枝還有「通神,益智,健氣」的作用。
從營養學角度看,荔枝含有維生素B群、C,膳食纖維,以及鉀、鎂、鈣、鐵、鋅等礦物質。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每100克荔枝含維生素C 72毫克,遠高於檸檬、橘子,豐富的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還可維持肌膚潤澤,避免黑色素沉積。
荔枝中含天然糖分達15%,體質虛弱者可適度食用,補充糖分。荔枝中還有黃烷醇等物質,能夠幫助人體抵抗炎症。
吃荔枝對皮膚好。每100克荔枝含維生素C 72毫克,遠高於檸檬、橘子。(Wikipedia)
荔枝可入菜、釀酒
荔枝的味道清香甜美,也被用來入菜、做甜點和零食。除了中國人,法國人也喜歡將荔枝加入料理,做成醬汁或點心。
荔枝可釀酒。荔枝酒具滋補功效,早在民間盛行。2014年,高雄餐旅大學助理教授陳千浩參與研究釀造的「荔枝蜂蜜酒」,曾在布魯塞爾世界酒類競賽中摘下金牌。
雖然荔枝有著諸多的好處,但卻不能多吃,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吃。
荔枝吃多,就可能得「荔枝病」!
◇ 什麼是「荔枝病」?
有些人大量食用荔枝後,出現頭暈出汗、面色蒼白、心慌乏力等症狀。嚴重的話會四肢冰冷,甚至抽搐和突然昏迷,須立即送醫院搶救。
◇ 原來是果糖的錯
荔枝中含豐富果糖,如果吃太多荔枝,大量果糖進入血液,會刺激胰島素過量分泌,使血糖下降,甚至導致低血糖。與此同時,腎上腺素會上升,這兩種物質作用使人出現頭暈、無力、嘔吐等諸多症狀。
另外,荔枝中還含有α-次甲基環丙甘氨酸(MCPG),也會促使血糖降低。
◇ 為什麼兒童更易得荔枝病?
印度曾發生神秘怪病:每到荔枝產季,就會有許多兒童突然抽搐、失去知覺、甚至死亡,後來發現就是「空腹吃荔枝」所引起。因為這些孩子原本吃不飽飯,營養不足、血糖低。在荔枝成熟季節,他們瘋搶掉在地上的荔枝來吃,又未吃晚飯,結果導致半夜發生致命性的低血糖。
為什麼荔枝病主要發生在兒童之中?主要因為兒童體內肝醣較少,在出現低血糖症狀時,沒有足夠的肝醣轉化爲葡萄糖供給腦部;而且兒童食量較小,吃了太多的荔枝後就不想吃其它食物了,營養得不到補充,更加劇低血糖的發生。
吃荔枝注意3點,可防「荔枝病」
事實上,早在古代,老祖宗就告誡「荔枝不能吃多、不能空腹吃」。除了會引發低血糖外,荔枝性熱,吃多會導致牙齦腫痛。因此吃荔枝時,最好注意如下3點:
1. 一天吃荔枝不超過5~10顆為宜,兒童最好不超過5顆。
2. 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是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
3. 不要吃未熟的荔枝,未熟荔枝中α-次甲基環丙甘氨酸等毒性物質含量遠高於成熟荔枝。
少吃不熟的荔枝。未熟荔枝中毒性物質含量遠高於成熟荔枝。(Wikipedia)
吃荔枝前,可將荔枝連皮浸泡在鹽水中,然後放入冰箱內再食用,這樣吃既爽口,又不易上火。如出現低血糖症狀,可以喝適量的蜜糖水緩解,情況嚴重須及時送醫院醫治。
哪些人不宜吃荔枝?
◇ 糖尿病患者、慢性扁桃體炎和咽喉炎患者不適合吃;
◇ 陰虛火旺的人,特別是老人和小孩不宜多吃。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