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8年03月28日訊】隨著新學期開始,教育減負又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中共教育部聲稱教育減負是給家長的大紅包,但有家長卻呼籲不要這個紅包。到底出了甚麼問題?我們也來關注一下。
由於大陸推出教育減負政策,全國大多數小學,幼兒園三點半放學,和家長們的下班時間不一致,造成普遍困擾。這個話題還進入了今年的兩會。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凌墨:「我們關注到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的小學放學時間是越來越早了,有的小學甚至下午三點半就放學。那這個時間對於家長來說,接送孩子可以說是一大難題。另外,小學放學時間早,也催生了大量的校外的托管班,可以說這些托管班是野蠻生長,亟需規範。」
中共教育部長陳寶生回覆說,目前是讓各省自行摸索解決問題的辦法。相關法規政策怎麼改,還要進行研究。怎樣依靠社會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做進一步探索。
他最後總結:「一年來的實踐證明,年輕父母認為,這是黨和政府給他們的一個大紅包。」
不過立刻有年輕父母在網絡發帖說:「我真的不覺得這是大紅包,反而很失望」。這名家長列舉出減負政策的各種負面後果,並呼籲「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
「教育減負」是中共國家教育部門一直在搞的政策,幾十年來,教育部起碼喊了九次「減負」,各地的「減負令」多達上百項。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研究中心主任臧敦建介紹,教育界呼籲減負,主要是減少學校中應試教育的負擔。這個負擔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國是行政體制下的教育系統,市長要考核教育局長,局長要考核校長,校長要考核老師,老師就將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另外還包括社會壓力的傳導。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研究中心主任臧敦建:「它本身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就是說大家都很焦慮,普遍沒有安全感。家長就覺得,你以後要找一個好工作,你要上一個好大學;上一個好大學你要上一個好的中學;上一個好的中學你得上一個好的小學;上一個好的小學前提你得上一個好的幼兒園。所以普遍比較焦慮,這是社會壓力的一個傳導。」
減少應試教育的負擔原本對學生是好事,但為甚麼有家長卻不要減負?出了甚麼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劉吉臻在這次兩會上直言,「教育減負」的實施採取了簡單粗暴的做法——早放學,最終「學校減了負,家長增了負,孩子沒減負」。也有媒體報導,減負政策造成校外輔導班越打越疯狂,甚至有的中小學老師課上不講,課後到校外培訓機構講,並誘導或逼迫學生參加校外培訓。
《錢江晚報》評論說,課外負擔重成了民生短板背後,被模糊的只能是義務教育的宗旨、公辦學校的功能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責任。校外教育培訓熱,主要原因在於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臧敦建:「現在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大概42%左右。就是同輩人當中大概只有42%的人能上大學。這42%當中,又有一半上的是那種高職高專。即使上了本科以上,這個本科院校它又有這種等級的劃分,分為甚麼地方大學,國家大學,一般大學,重點大學。它是一個金字塔結構的,所以每個人都在教育體系中爬金字塔,你就知道這個壓力它是很大的。」
原大陸教師李妍:「大陸的社會體制和教育體制就決定了家長都是為了升學,為了孩子將來的就業,為了生存,而不是興趣,更不是這個生命內在的渴望。所以從心理角度來講,這一切對學生而言不是減壓,也不是減負,而是痛苦的承受和對心智的抑制。」
臧敦建表示,教育的本質並不是「一考定終身」。孩子發展的角度包括道德與信仰;審美與情趣;知識與技能;體質與健康,還有社會性發展。然而,目前大陸實際上做不到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
採訪/常春 編輯/尚燕 後製/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