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而為痛悔遲47:1942——毀佛遭天譴,慘死野人山(上)

Facebook

第四十七章 1942:毀佛遭天譴,慘死野人山(上)

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初征緬甸。當月戴安瀾在同古獻捷,次月孫立人在仁安羌大捷,之後遠征軍就不戰而潰,敗走野人山,約4萬人慘死在這片「魔鬼居住的地方」!有關野人山的回憶錄、小說、紀錄片、訪談、講座、電視劇,層出不窮,但遺憾的是,都偏離了人間的核心真相,天道的真機也就無從談起。

上一章我們說過,遠征軍實際掌權人杜聿明的回憶錄,是精心構築的謊言和狡辯,後人在這個基礎上的一切研究和描述都被誤導了。每一位遠征軍將士的回憶錄都是珍貴的史料素材,都得研究,在這些回憶錄彼此牴牾的地方,要以親身經歷者的講述為準,因為道聼塗説的都可能失真。把這些真相像拼圖一樣對接起來,才是真實的歷史畫卷——才能展現當年慘敗的真正根源,那是天道在人間的展現。

經過前面的鋪墊,這一章我們迴旋到1942年,在兩大天象之下,還原那段天人合一的歷史真相:自毀軍備、4萬人白白慘死,這個悲劇雖然在當時沒有任何正面意義,卻是留給今天最寶貴的啟迪。

(接前文 逆天而為痛悔遲46:1945——水火犯南斗 完勝西南收(上))

1. 兄弟父子兵,緬甸耀雙星

上一章,我們在宏觀上講述了抗日滇緬戰場的輪回片段。中國有句古話: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孫立人、戴安瀾,這對三國時期的諸葛父子,而今成了兄弟將軍,打出了緬甸戰場上最耀眼的戰績。



圖47-2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


戴安瀾,1904年生,出身寒門,黃埔軍校畢業後,從底層做起,以戰功累次升任至第5軍第200師師長。第5軍是蔣介石的嫡系,是當時最先進的機械化軍,軍長杜聿明下轄戴安瀾的200師,廖耀湘的新22師,餘韶的96師。200師是第一個機械化師,擁有很有限的輕型坦克、戰車、戰炮、摩托等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但也是草鞋軍,戰士都是自備草鞋。1939年廣西崑侖關大捷,主攻之一的200師戰績卓著,師長戴安瀾身負重傷堅持戰鬥,被蔣介石讚譽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1942年國軍遠征緬甸,200師打先鋒。



圖47-3 新38師師長孫立人。


孫立人,1900年生,父親是學者官員。在安慶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1921年入選國家籃球隊主力後衛,在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上擊敗日本隊,在國際大賽上首次為中國奪得籃球冠軍。1924年從清華畢業,考得公費留學美國的資格,先後畢業於普渡大學和佛吉尼亞軍事學院。1927年畢業後,遊歷歐洲參觀軍事,次年回國,尋機從軍。1937年淞滬抗戰中,率領稅警團一個團在蘇州河激戰擊退日軍,被13塊彈片炸成重傷……1941年,稅警團部分改編為新38師,孫立人任師長,隸屬新66軍。

新66軍是雜牌軍,是遠征軍的預備隊。新38師被軍長張軫稱為最弱,因為他們的主體是畢業生。雜牌軍也想保存實力,就把孫立人的新38師推到了緬甸二線,作為替補——誰也沒想到這支打後衛的「弱旅」,屢屢抗命,屢見奇功。

2. 金星高照水星離,完勝同古落敗局

日軍橫掃東南亞

1941年12月8日,日軍不宣而戰,偷襲珍珠港(珍珠港當地時間12月7日晨),重創美國海軍;同日,在南亞炸光了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英國飛機,開始演繹日軍不敗的「神話」。12月10日,英國Z艦隊完敗,僅有的兩艘大型戰列艦被日軍艦載飛機擊沉。

與此同時,12月7日夜間,日軍第18師團在馬來半島登陸;12月8日,號稱鋼軍的日第5師團在泰國登陸,兩軍橫掃東南亞。1942年2月9日,18師團進攻新加坡,英聯邦軍接連敗退。第7天,8萬英軍和5萬多英聯邦軍隊,向3萬日軍投降,號稱「攻不破的堡壘」的新加坡陷落。日軍在新加坡大屠殺,支援中國抗日的華僑,約5萬人被屠殺。不久,整個東南亞落入日軍的魔爪。

1942年1月4日,日軍侵入緬甸(當時是英國殖民地)。裝備精良的3萬英軍,在1.8萬日軍的衝擊下潰不成軍,英政府緊急向蔣介石求救。

守住緬甸,保住抗日補給線

此時的中國戰場,懸殊的實力之下,國軍也是屢戰屢敗,有限幾次勝仗:台兒莊大捷、昆侖關大捷,之後也是棄守撤退。

日軍飛機轟炸城市,掃蕩鄉村,使中國的民生陷入癱瘓,戰略物質、生活物資幾乎全部依賴國際援助。沿海全部被日軍占領,當時援華的唯一通道,就是緬甸和雲南之間的滇緬公路。日軍一旦占領了緬甸和東南亞,不但搶占了富饒的資源,還掐斷了中國抗戰的生命線,那樣用不了多久,中國將不戰自敗。因此,遠征緬甸,成了中國抗戰的決勝所在。

全身而退傳捷訊,完勝同古振民心

3月8日,日軍占領緬甸首都仰光。當日,戴安瀾率200師已經南下緬甸700多公里,到達了距離仰光250公里的同古(又譯作東瓜、東籲),構築工事,準備同古會戰,圍殲北上的日軍。

戴安瀾指揮的200師1萬餘官兵是一支孤軍,蔣介石命令他死守同古7日,等待第5軍主力和英軍合圍、殲滅進犯同古的日軍主力。戴安瀾將面對兩倍於己的日軍,數倍於己的火力和強大的空中打擊,命令全師寫下遺書,以死報國。他宣布:「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

3月19日,同古戰役打響。200師官兵打退了日軍頑強的輪番進攻,堅守過了10天,不但英軍不來合圍,第5軍主力也不來增援。幾乎彈盡糧絕,三面被圍,面臨全軍覆沒。戴安瀾詢問老軍長杜聿明:「這樣守下去,還有何意義?」杜聿明遂推翻史迪威的死守等待英軍的命令,命戴安瀾突圍。

200師帶著全部傷患和武器家當,夜間潛行撤出,天亮後清點只損失了一名炊事員,次日迷路的炊事員挑著伙食擔子又追了上來。日軍攻入同古才發現是一座空城。艱難的同古保衛戰,是緬甸規模最大、堅守最久、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200師傷亡2000人,日軍傷亡5000人,而後200師帶著傷患全身而退,堪稱防禦戰的完勝。

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稱讚戴安瀾:「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第一人。」日本首相東條英機稱:「同古之戰是旅順攻城以來從未有過的苦仗。」攻占緬甸的日軍第15軍司令飯田祥二郎和他下轄的4個師團的將官,無不讚歎200師的勇氣。

對於中國,這是一場久違的勝利,打破了全國低靡的士氣,各大報紙盛讚200師官兵,稱戴安瀾有北宋名將狄青的風範——這是一個不尋常的讚美,暗合天機,因為狄青經過800多年的輪回轉生,在當代正是戴安瀾。從最底層幹起,成就大業,是他的宿命。

天象勝敗定,人間徒逆爭

再看圖47-1的天象,1942年3月19日,同古戰爭打響當日的淩晨,金星在東方高高升起,水星緩緩出現的下方,意味深長。



圖47-1: 1942年3月19日同古開戰當日天象,同古小勝與整體大敗,皆出於此。


《乙巳占》講:「金星與各星宿相犯,人間有小戰;金星與木、水、火、土星相犯,為大戰。」[1]

1942年的天象很有意思,五星彼此的距離都較遠,沒相犯,註定沒有大戰。這是遠征軍精心準備了幾次大會戰,都中途流產的根源所在——天意無大戰,但是有小戰。金星在1941年11月17日進犯斗宿,又匆匆離開。前面講過,斗宿是吳越的分野,涵蓋緬甸,這預示著緬甸的小戰。

《乙巳占》講:「金星在東方升起位置高,用兵深入交戰吉,淺入凶,先發制人者勝。」[2]

看日軍橫掃東南亞、侵占緬甸是不是這樣?深入攻擊,大範圍縱深穿插合圍,順應天象而勝。200師的同古之戰也是這樣,200師從邊境南下緬甸700公里先入同古,提前十天修築工事迎敵,這是順天小戰得勝。

《乙巳占》還講:「金星水星一起出現在東方,東方國勝,西方國大敗。」[3]

日本那時已經占領了中國的中原和沿海,前面講過,日本在天象上看是中華的一部分,民國敗退遷都,中華的正統已經歸於日本,當時中國的宗主國是東方日本,民國政權只是西部的諸侯國,所以這個天象註定民國大敗——沒有大戰卻要大敗,是潰敗,和兵敗野人山正相對應。

英軍倉皇潰逃,完全不聽指揮,拉國軍掩護墊背,那只是在人間的表現形式,是慘敗的直接原因,真正的根源,在天象定局。

3. 仁義通天意,抗命建奇跡

仁安羌大捷距今才76年,很多當代人都是親身經歷者,現在學術界卻有多個版本。篇幅所限,這裡用開篇的研究方法,簡要地直擊真相。

盟友苦求援,軍長假情面

1941年12月8日偷襲珍珠港開始,日軍橫掃東南亞,所向披靡,英、美、荷蘭軍隊節節敗退。1942年3月8日,日軍占領緬甸首都仰光。4月14日,英緬軍第1師退守仁安羌。4月15日,新38師師長孫立人接到遠征軍司令部的命令,派陳鳴人的112團和劉放吾的113團,由副師長齊學啟率領,開往納特曼克和巧克柏當兩地,分別負責支援西翼的英軍和保護國軍的側背,只留下114團兩個營守衛曼德勒;而114團的第一營,仍然留在臘戍,警戒機場。

孫立人最擔心的事發生了:全師兵力被分割使用,很容易被各個擊破!軍隊集結起來才有戰鬥力,這是常識,看來杜聿明的第5軍要保自己的實力,對38師這個雜牌軍就隨意處置了。

英緬軍在仁安羌爆破油田,日軍第33師團派出214、215兩個聯隊,約7千人,迅速北上包圍了英軍。4月15日深夜,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與中國戰區總參謀長史迪威、遠征軍司令羅卓英、副司令杜聿明緊急商談,請求救援仁安羌,被實權在握的杜聿明拒絕。亞歷山大一再懇求,羅卓英顧及盟軍友情,讓新38師齊學啟副師長,就近率領113團到仁安羌救援,杜聿明也就同意了。

孫立人知道後非常害怕,怕自己的士兵兄弟白白送死。他16日離開守衛的曼德勒,晚上9點多,到了瓢背(Pyawbwe)的遠征軍司令部,找羅卓英理論。當時只有楊業孔將軍出來,說:「杜長官不在,我是他的參謀長。」

孫立人擔心部下去仁安羌救援,受英軍指揮必敗,要求親自去前線。楊業孔拒絕,理由是孫立人是蔣委員長任命的曼德勒衛戍司令,不能擅離職守。

孫立人說,仁安羌一旦失守,曼德勒根本守不住。我一個師的兵力,精銳都被司令部調走了,四分五裂,曼德勒就剩兩個營的兵,讓我守一個空城?「我又不是諸葛亮,日本人也不是司馬懿,豈可嚇得走的?」

大家注意孫師長這句原話,耐人尋味。《第46章:1945——水火犯南斗 完勝西南收(上)》我們提到:孫立人是諸葛亮轉世。《三國演義》中著名的空城計,1700多年前諸葛亮嚇退司馬懿的故事,膾炙人口。故事是真是假?而今史學界都認為是假的,因為正史沒記載這次空城計,史書記載諸葛亮初次北伐,馬謖失街亭敗給的是張郃,司馬懿沒上前線,所以沒有空城計……但是,前一章我們講過了《三國志》的寫作有失察和避諱的問題,正史《三國志》並不完全可信;而《三國演義》取材的民間歷代承傳的歷史傳說,卻有史料價值……這個問題,將來書中會專題講述,這裡展現的是:時過境遷,孫立人已經不是過去的諸葛亮了。

楊業孔冷冷地說:「你不知道麼?這一個團是送人情的!一萬人被包圍,一千人何能解救?」言外之意,包圍的日軍至少一萬人!一個團去送人情、送死,不讓你去,是保護你!你真不識好歹!

孫師長說:「作為部隊長的,不能白看著部下去送死!就是去死,我也要同死,死馬當作活馬用!」

這樣感人肺腑的話,楊參謀還是無動於衷。孫立人這樣磨呀磨,磨了5個小時,直到淩晨2點多,楊業孔實在不耐煩了,只好說:「這是司令長官的命令,我不能承擔這個責任。」他亮出底牌了:我是杜聿明長官的參謀長,這是他的軍令!

孫立人說:「如果參謀長不負責,我自己負責,不過請你報告總指揮官,就說按照當前情況,我勢在必行。不合理的命令,不一定要接受。責任問題只有等任務完成之後,再來承擔。」

楊參謀這才鬆口:「好吧,你去吧!如果打了勝仗,算你首功。」言外之意,我代表杜司令對你仁至義盡,是你自己找死!

請大家記住孫立人的這句話:「不合理的命令,不一定要接受。」真正的天機、天道,就在這裡。

巧戰先奪陣,巋然穩軍心

4月18日,天快亮的時候,孫立人趕到了前線。此時副師長齊學啟,已經指揮113團打垮了拼牆河的北岸休息的日軍小隊,等待孫立人的指示。孫立人上來就命令士兵衝鋒,在晨霧中占領河北岸的日軍陣地。

北岸的日軍還沒反應過來,113團已經衝到陣前,日軍倉皇逃到河南岸,南岸的日軍,在霧中也不知道對方有多少,以為遇到了大部隊,放炮猛轟,炮彈都打到了113團的後方。

穩住陣地,孫師長馬上趕到英軍的前線指揮所,英軍的團長史林姆(W. J. Slim)領著一部戰車和炮兵部隊在仁安羌的北岸週邊,不知所措,焦急地等待中國援軍。一問得知才來了一個團的草鞋軍,一下洩氣了。他迫不及待地要求孫師長帶人衝鋒解圍——當時盟軍和國軍將領的指揮水準就是這樣,只會打標準的攻防戰。

孫立人斷然拒絕,說仰攻對岸高地的日軍,損失太大,白送死,而且白天作戰會暴露我軍實力,日軍一旦看明白我們就800來人,咱這仗就沒法打了。只有夜間布置包抄,淩晨再攻擊,才能取勝。

史林姆非常佩服孫立人的布陣,但此時被圍的英軍斯高特師長打來電話:斷水兩天了,再不解圍就只有投降。

史林姆再次要孫師長進兵,又被孫立人以理拒絕。史林姆方寸已亂,猶豫之際,斯高特師長再來電話催問,史林姆再催請立刻出兵。在孫立人要求之下,史林姆把電話遞過來。孫立人用流利的英語安慰斯高特,最後說:「一定會在明天下午六點以前,把貴師完全解救出來……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戰到最後一個人,也一定要把貴師解救出來!」

孫師長巋然大義的氣概,鎮住了慌亂的英軍將領,軍心穩了下來。

以少勝多見智勇,奇謀大捷天下名

史林姆隨即命令:英軍週邊剩下的裝甲戰車和炮兵部隊,交給孫立人使用。這是有史以來,英國皇家軍隊,第一次交給中國軍官指揮。



圖47-4 孫立人指揮緬甸仁安羌大捷作戰地圖。


18日夜晚,日軍在炮火的掩護下,向北岸我軍陣地多次反撲,均被打退。後半夜,113團第1、2營,在渡口東面3裡外泅渡,悄悄包圍日軍陣地。19日淩晨4點半,孫立人指揮英軍的8門榴彈炮向日軍開火、開路,113團第3營隨著英軍戰車正面衝鋒……

日軍突然被包圍,不知道對方有多少人,潰不成軍。我軍左翼占領了敵人陣地,敵軍隨之反撲,以優勢兵力又將陣地奪回。我軍奮勇衝鋒的同時,還得不斷設疑兵,防止敵人發現我軍實力,在火網中與敵軍肉搏,陣地三失四得……一直打到下午,終於打開了日軍包圍的缺口,被圍的英軍見狀,才開始突圍。兩面夾擊之下,日軍倉惶潰退。

主攻的113團,頂著高溫酷暑,激戰13個小時,到下午6時許,終於成功解救出7000英軍和500多被俘的西方記者、傳教士。據老兵回憶:當時衝出來的英軍,跑過來有的跪在地上高呼「中國萬歲!」「中國軍人頂好!」有人把草鞋軍抱起來歡呼……

被日軍奪走的100多輛戰車和輜重,孫師長都交還給了英軍,迅速掩護他們撤退。

此時,戴安瀾派200師的一路人馬趕來救援孫立人,晚來一步,戰鬥已經結束。他們在仁安羌油田的大火中,見到了孫師長,留下了珍貴的回憶錄。

戴安瀾為什麼派兵來救援?這不是他份內的任務,他也是自作主張抗命。友軍一個團衝擊7倍於己的強敵,怎能不出手相救?「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中華的傳統絕非空話。

小戰大捷之爭?答案天象已定

現在有一些疑古的文獻,以各種考證的方式質疑仁安羌大捷,比如《告別「仁安羌大捷」神話,還原血戰史實》,《顛覆「仁安羌大捷」神話》等等。不迷信前人、推陳出新的精神可嘉,但是如果基點落在偽史上,抓其一點不計其餘,那往往會誤入歧途。

很多人考證仁安羌大捷是一場小戰,他們對當時日軍的認定,有說一千多,有說兩千多,有說三千多……其實都是聽說和分析,當然還有健在的參加仁安羌戰役的新38師老兵的訪談——這位老兵聽說日軍只有一千多人,那只是聽說而已,那個數字對戰士的心理是很大的安慰。

日軍的人數,日軍的記載應該是準確的。儘管日軍記錄慣於給自己貼金和造假,比如把騰衝最後的日軍集體投降,寫為衝出國軍包圍圈到週邊去打遊擊……但是在仁安羌的作戰人數上,日軍如果誇大,只能是自取其辱。日本防衛廳《緬甸作戰》記載:「19日下午荒木部隊(213聯隊)及師團直屬部隊陸續趕至,原田部隊(215聯隊)於20日淩晨趕到仁安羌,此時兵力增至三個聯隊合計約1萬3千餘人,33師團主力集結於仁安羌,但其圍殲英軍及趕在油田區被破壞之前占領的作戰任務均告失敗。因連日追趕天氣酷熱及缺水,部隊疲憊不堪暫無力發起大規模進攻,兩軍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對峙。」

也就是說,包圍、擊潰仁安羌7000英軍的,至少是日軍33師214聯隊約3000人。到19日孫立人決戰仁安羌,對手是214聯隊和趕來的215聯隊共約7000人,孫立人的113團800人的主力衝鋒、迂迴圍殲,以1敵7,不為過。營救出7000英軍,迅速護送他們轉移後,到20日,孫立人113團僅剩的能作戰的戰士只有不到400人,和傷病員加起來只有600人,在仁安羌之南和13000多人對峙,這是什麼比例?1比21.7!

孫立人撤了麼?沒有,他在兩軍對峙的20日當日,就調集他的38師112團和114團,夜間做好了包圍,準備次日圍殲日軍33師團!

一切部署停當,就在20日午夜,孫立人接到英軍急電:東線的遠征軍新6軍被日軍18師團擊潰,貴軍不可孤軍作戰。又接到了遠征軍司令部的電令:責令孫立人擅自改變司令長官的布防,調112團、114團上前線,是違抗軍令!孫立人只好下令撤退。

也許有人會想:孫立人新38師7000多草鞋軍,敢在仁安羌合圍日軍13000人的機械化師?肯定要打敗仗,幸虧他撤了……其實,這都是人的想法,不知道人間戰勝的根源是什麼。

仁安羌大捷勝在哪裡?有人說孫立人運氣好——這個說辭其實可以加給任何一個成功者,就像我們前面說過的「碰巧了」,一個藉口,足以掩蓋一切。有人說孫立人勝在智勇、軍心、頑強……對,這是人間的表現。

仁安羌日軍敗在哪裡?有人說日軍敗在不知敵情,誤以為對方人多勢眾,敗在不頑強。501陣地,日軍是三次奪回,很頑強啊!優勢的火力、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頑強的作戰,敗在哪裡?敗在酷熱!?18日開始,仁安羌週邊是43度的高溫,戰場內,廣大的油田大火熊熊,酷熱難當……日軍33師團集結在敗退的油田南部,已經熱得沒有進攻能力了。

奇怪,同樣的酷熱,為什麼孫立人的戰士能仰攻、能衝鋒、打退日軍之後,在油田大火的環境下,還有戰鬥力呢?而且,113團是一直沒休息,是連續作戰的久疲之師啊!這完全超越了人體承受的極限,完全超乎了常理!那麼,就一定有超常的原因在!

原因在哪裡?前面講過,孫立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生命,他就是傳說中的人間戰神,他背後有強大的冥冥中的力量,在護著他的部隊,113團戰士屢屢刷新生命極限的奇跡,浸泡在極限的環境中卻不太熱,當年作戰的老兵,在訪談時也這麼說,他還以為是泅渡過河,渾身濕漉漉的原因,其實,那麼高的溫度一會兒就能烤乾衣服。

人間的戰爭、戰勝,從來只是表現,實質都是背後冥冥之手在權衡掌控著,是孫立人背後的神秘力量,打敗了日軍背後的神秘魔力,而超常的天道的較量,表現就在天象之上。



圖47-5:1942年任安羌戰役當天的天象圖。


看4月18日仁安羌大戰開始時的天象:淩晨的東方,水星在戴安瀾的3月份同古戰役後就隱去了,隨後東方的月亮也隱去了,只剩下金星孤高閃耀,高度雖然沒有一個月前高,也是較高。這是很小很小的天象:沒有五行的逆行和留守,沒有五星的相犯,金星還沒有進犯各星宿,也沒有月亮陪伴,人間絕對是小戰。

《乙巳占》:「金出東方,對應人間有德之事。用兵,在左方迎敵吉利,在右方敗退則兇險。」[4]

再對上面圖47-4仁安羌戰圖,日軍是順應這個天象勝利擊潰英軍的,英軍是背逆這個天象失敗的。英軍向南,在戰場右側迎敵即敗退,凶!向北,左側迎敵一直打就能打贏,那是南面的7000多主力迎擊1000多日軍,本該贏,本該是吉,可是他們已經是驚弓之鳥,左側禦敵一觸即潰,丟吉轉凶。

孫立人也是順應這個天象得勝:主力在戰場左側猛攻日軍,吉!很快就占領了501高地,又三次在失去中奪回高地;而日軍在自己的右側敗退,凶!孫立人部署的右軍是虛張聲勢的疑兵,但是也沒敗退,退則凶;而日軍在這裡是左翼,吉利卻沒堅持,以為遇到了主力……當然,孫立人為挽救部下生命不惜抗命赴死的氣概,那是大德之士才有的,人間誰有?上合天象「人間有德事」。

小小的天象,僅僅一線希望,諸葛亮可是精通天象的頂級大師,這一世孫立人不懂天象,但是思維暗合天道,自順天象。現代有的科學家也提出:過去未來在高維空間中同時存在。其實,過去的一切都能對自己的現在產生深層的影響。這個天象還有其它微妙,後面再講。

有人會問:既然天象註定這是一場小戰,那就不是大捷了吧?

現代人的思維,就認為多殺敵人才是大捷——豈知中國古人講的:「天有好生之德」、「止戈為武才是戰爭的最高境界」,戰果大才是大捷。小戰、大捷並不矛盾,仁安羌,小戰成大捷!

仁安羌一戰,我軍陣亡202人,傷約300人,日軍死傷約4000人。殲敵不多,但是救出了被圍困即將投降的7000英軍和被俘的500記者和傳教士。要知道,後來馬來島的近8萬美菲軍投降後,戰俘在被押送的路上,就被日軍虐殺了1.5萬人,而後被奴役、虐殺,整體死亡率超過了2/5!這是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中華揚威,世界讚美

仁安羌小戰成大捷,這場完全意外的驚喜,是1942年遠征軍初征緬甸最大的一場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打出了國威,震懾了日軍,震撼了國際,讓西方強國再不敢輕視中國軍隊。

被解救出的西方記者,都把他們獲救的經過報導出來,他們說:這是近百年來,中、英、日三國在同一時間、同一戰場第一次所做的較量,勝利的是中國。世界各大報紙,都以頭條新聞,報導了仁安羌大捷的經過。孫立人將軍一下成了中國婦孺皆知的英雄,成了國際戰場的風雲人物,蔣介石授予孫立人四等雲麾勳章,英王喬治六世授予孫立人不列顛帝國勳章。這是中國軍人第一次以戰功,獲得國際榮譽。



圖47-6 緬甸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建立在當年仁安羌戰場的501高地上。


遠征軍空頭司令史迪威,一向目中無人,現在對孫立人大加讚賞,他用漢語說:「好得很!這傢伙太有種了!又不怕打仗,一個貨真價實的軍人!我希望有更多的孫立人,我希望英國人永遠記著孫立人為他們做了些什麼。」

但是,對於中國遠征軍實際掌控人杜聿明來說,這是一場抗命的勝利。杜聿明不但無功可言,還因為可笑的耍手腕,拿113團上千人去送死、送人情,成了襯托孫立人的反面角色。妒火中燒之下,他開始向孫立人下毒手了……(未完,待續)

注釋:

[1]《乙巳占》:「太白與列宿相犯,為小戰;與五星相犯,為大戰。」

[2]《乙巳占》:「太白出高,用兵,深入吉,淺入凶,先起勝。」

[3]《乙巳占》:「金水俱出東方,東方國勝,西方國大敗。」

[4]《乙巳占》:「金出東方,為德事。用兵,左迎之吉,右背之凶。」@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