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來共枕眠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3月14日訊】婚姻是人生的大事,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婚姻的態度和行為導致了很多的社會問題,什麼家庭暴力,心靈傷害的冷暴力,七年之痒,婚外戀,未婚同居等等,直接造成了社會道德的敗壞,產生的巨大業力又導致了相關惡性疾病的流傳。

造成人們對婚姻態度變化的原因可以說就是過分的強調自我,強調愛情,放縱慾望,不信因果。人們要解決這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需要從根本上入手。今天我們就從傳統文化的智慧中來了解正統的傳統的對待婚姻的態度。

說到婚姻,除了情,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恩義。古人認為婚姻由緣份注定。「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來共枕眠」說的就是夫妻之間的緣份。茫茫人海中原本不認識的兩個人能夠走到一起,那是前世的姻緣造成的。

李洪志先生在《法輪佛法(在美國講法)》中講:「這個人前一世對那個人有恩,那個人無以為報,前一世也許官很小、也許很窮。他受他的恩惠很大,他就心裏想著報答,那麼也可能促成夫妻之緣。那麼也有的人前一世愛慕他,或者兩個人都愛慕,可是沒有那個緣不能夠成為一家,那麼就能促成來世的夫妻之緣。」

愛情,最簡潔的詮釋是「男女相愛的感情」。其實「愛情」一詞是近代的一個概念,或叫提法。現在強調所謂的個性,處處「我」字當頭,我要愛別人,要別人愛我,就出現了「愛情」。

在古代,完善的禮法和較高的道德倫理約束著男女之間的感情,人們認為「愛情」必須要建立在婚姻的基礎之上,這樣才是有序的、穩固的,合情合理的,也是被整個社會認可和推崇的。在婚姻基礎以外的一切「愛情」,都是不被允許的,是非禮的。

婚姻乃人生大事並非兒戲。自周朝時期制定的「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幾千年來成為人們結婚時遵行的法則。古人敬神畏天,重孝道,所以結婚時要拜天地,讓天地承認;要拜父母,要父母承認。

所以說古人對待婚姻的態度是恩義在先,緣分在先,禮在先,情慾放在最後。而現在的人整個對待婚姻的態度都是本末倒致了。

好了,我們來看看兩個小故事,從點滴中體會一下古人對待婚姻的基本態度吧。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位著名的賢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嬰。齊景公有一位女兒,景公很喜愛她。看到晏嬰有才能,想把女兒嫁給他。為此齊景公特地跑到晏嬰家裡面來拜訪,君臣開懷暢飲。

席間,晏嬰的妻子也不時地忙碌地招待客人,景公看到了她,就問晏嬰:「那位就是你的妻子嗎?」晏嬰不知底裡,就如實回答說:「是的,她就是我的妻子。」景公聽了嘆了口氣說:「唉,怎麼又老又醜啊!我有一個女兒,年少而且貌美,請允許我把她嫁過來做您的妻室怎麼樣?」

聽了這話,晏嬰放下筷子,起身立刻離開了自己的席位,恭敬莊重地回答景公說:「我的妻子是年紀大了,人也不漂亮,但我已經和她生活了很長時間。女人年輕的時候嫁給你,就將自己的一生托付給你了。我的妻子在年輕的時候把終身托付給我,不在乎我身貴身賤,個高個矮,而我也接受了。現在大王要把女兒嫁給我,這是何等的榮幸,但是作為一個男人,立天地之間,我已經接受了妻子的托付,又怎麼能背棄她的托身之情而接納別人呢?」

晏嬰身居高位,而不背棄年老貌醜的妻子,他的為人之道和高尚品質為人們所敬仰。

第二個小故事是相敬如賓的故事。

春秋時晉國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賓為人稱道,山西河津的清澗「如賓鄉」即源於此。

郤缺,東周時晉國冀人,家在今清澗村。晉獻公時,郤缺與其父郤芮均在朝為官,後因其父親的事受株連,被貶為庶民。郤缺回到家鄉,布衣淡飯,躬耕南畝,與鄰舍和睦相處。

晉文公派大臣臼季出使秦國,路過冀,見郤缺在田裡鋤草,他的妻子給他送飯,非常有禮貌的把飯捧給郤缺,缺也像對客人一樣與妻子互相禮讓。臼季很受感動。回國後對重耳說:「臣過冀見郤缺和他的妻子相敬如賓。臣以為,互相尊敬是德的集中表現。有德的人就可以治理國家。請把郤缺召回來重用。」

晉文公採納了他的意見,封郤缺為下軍大夫。晉襄公元年,晉狄戰爭中,郤缺身先士卒,俘獲白狄子,因功被襄公晉升為卿,並把冀賜與他作為領地。後人把郤缺鋤田的地方稱做「聚德田」並在此建亭,把以前的冀地一帶稱為「如賓鄉」。

──轉自《明慧網》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