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有個「大清朝」 除夕日全鎮着中國古裝大遊行(視頻)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2月21日訊】你知道嗎?在德國巴伐利亞有一個山寨「大清朝」。這個叫迪特福特(Dietfurt)的小鎮裡的居民,超乎想像地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們將自己的家鄉稱為「巴伐利亞的中國」,將中文定為該鎮的官方語言,每年的2月份中國年前後,還會舉行熱熱鬧鬧的狂歡大遊行。

上週四,中國傳統新年的除夕日,Dietfurt的居民走上街頭,熱熱鬧鬧地慶祝他們的「中國嘉年華」狂歡大遊行。

當天凌晨2時,鎮上的兒童會首先帶着鑼鼓跑到街上敲打,高聲宣布:「今天我們是中國人!」把全鎮居民從睡夢中叫醒,這是這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開始的序曲。

居民們紛紛開始用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飾品裝點自己的住宅。他們會給自家的門楣貼上寫有賀年字句的中國式春聯,有人還會在窗戶上貼上窗花,在牆壁上到處貼上「福」、「喜」等吉祥的文字,還有人會在臨街的窗戶外掛上寫有中國字樣的彩旗。

當天上午,這個小鎮全城禁止開車。小鎮的居民們紛紛穿上自己喜歡的「中國風」服裝,為下午的狂歡節大遊行做準備。



德國巴伐利亞的
迪特福特鎮每年2月都會舉行中國狂歡節。(視頻截圖)

大遊行是這個鎮上中國年狂歡活動的最高潮。在熱熱鬧鬧的鑼鼓聲中,由中國龍牽引的華麗花車上,身穿大清朝皇帝服裝的「皇帝」坐在花車中央,得意洋洋地不斷向街道兩邊歡呼的人群揮手致意。花車的後面跟隨着穿戴着各式各樣「中國風」和「歐美風」兼具的奇裝異服的遊行隊伍,一路上載歌載舞。

現場還會奏起中德兩國人都聽不懂的「巴伐利亞中國國歌」。道路兩邊的觀看者則熱情洋溢地或揮舞彩旗,或鼓掌歡笑,有當地居民用蹩腳中文高聲呼喊「福高皇帝」。

花車在小鎮的主要街道上遊行一圈到達終點後,「皇帝」會坐着三層高的轎子「駕臨」事先裝飾好的「金鑾殿」,然後當眾宣讀《告臣民書》,祈求在新一年內風調雨順、鎮富民安。

有趣的是,扮演「皇帝」的人並不是世襲的,而是每年由民眾在狂歡節上用砸金蛋的方式隨機挑選出來的。不過「皇帝」的地位還是十分崇高的,在一連5天的狂歡節中,就連鎮長都要成為他的下屬臣民。



遊行結束後,
迪特福特鎮的「皇帝」會坐着三層高的轎子「駕臨」事先裝飾好的「金鑾殿」,然後當眾宣讀《告臣民書》,祈求在新一年內風調雨順、鎮富民安。(視頻截圖)

據了解,迪特福特鎮位於德國紐倫堡和雷根斯堡之間,是個只有2,500名居民的小城。這個座落在風景秀麗的阿爾特米爾河河谷的小城鎮依山傍水,遠離城市的喧囂。城內有着尖尖的教堂,靜靜的小巷,擺滿鮮花的住宅,建築大多為典型的中部巴伐利亞風格。

迪特福特人則是血統純正的日耳曼人,但他們對「中國人」的身份和文化擁有超乎想像的熱愛,雖然大部分人都不懂中文,但他們仍然把中文定為官方語言。他們還將自己的家鄉稱為「巴伐利亞的中國」,而這個鎮上每年一度的「中國狂歡節」是當地最重要的節日,其重要性甚至已超過了聖誕節,而這樣的傳統已經延續了整整90年

在每年的中國狂歡節期間,人們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遊行隊伍中出現了踩着高蹺的表演隊;街邊的人群中有抱着中國傳統的兒童教育教材《弟子規》的孩童;戴着「京劇」頭飾,畫着京劇臉譜的迪特福特居民,甚至在鎮政府的辦公室門口,您還可以看到一個留着八字鬍,張開手臂的清朝官員的雕像。

迪特福特人還在鎮里修建了開辦了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讓他們的孩子們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他們在吃東西時也不再使用刀叉,而是熟練地用起了筷子。



迪特福特鎮街邊穿著清朝皇子服裝的兒童。(視頻截圖)

為什麼這個小鎮的居民會如此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有史學家猜測,迪特福特人可能在幾百年前與清朝做生意時,被中國的瓷器、絲綢等吸引,並逐漸愛上中國文化。開始鎮子上的人們只是簡單的學着穿中國人的衣服,漸漸地用上了筷子,吃上了米飯。

有傳聞稱,這個小鎮的許多居民至今在過中國新年時,還會煮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餃子吃,只不過他們的餃子裡包的餡是剁碎的大蒜和香腸。

相關視頻:

相關視頻:

(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東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