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2月20日訊】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北京市區約50公里,是中國明代皇帝的墓葬建築群。那麼明朝共有16位皇帝,為何只有十三陵呢?還有3位皇帝的陵墓在何處?這要追述一下歷史了。
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7月3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元順帝統治時期,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他南征北戰。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即南京為京都,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但從明朝萬曆朝中期開始,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閹黨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多處爆發民變,後金軍隊也突破長城,五入關內。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由明朝宗室在華南又鬥爭了數十年,直到明永曆年間即1680年,方戰敗徹底滅亡。
明初以應天府為京都,明成祖朱棣在位時以順天府,即北京為京都,應天府改為留都。永樂三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
公元1409年,朱棣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死亡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公元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昭告,永樂15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18年宣告完工,永樂19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此明朝根植於北方,除「南明王朝」外,大多皇帝在當時的北京壽終正寢。
那麼,大明王朝的16位皇帝中是那三位皇帝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呢?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的「孝陵」,當時北京還沒有建都,他葬於南京,其陵寢就是南京明孝陵。南京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
朱元璋陵墓佔地長達22點5公里,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
為了保衞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衞,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衞。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
二、明朝第二世皇帝
繼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長孫明惠宗朱允炆做皇帝不久,其四叔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在北京發起「靖難之役」,與朱允炆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建文帝朱允炆從皇城的角門逃之夭夭。燕王朱棣打進入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朱允炆逃往哪裡了。
儘管後來朱棣派人四處尋找,但是建文帝依然不見蹤影,因此不僅在北京沒有陵墓,即便在南京也沒有陵墓。
三、明朝第七世皇帝
公元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征。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也成為了蒙古人的俘虜。
消息傳到京城後,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為監國。當時一代名臣于謙為兵部尚書,主張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玉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
朱祁玉年號景泰,史稱明景帝。後來明英宗復辟,朱祁鈺速死,明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搗毀其在天壽山修建的壽陵。還有一說,壽陵被改建為在位29天的朱常洛的陵墓,改名為慶陵。以親王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除了上述的3位皇帝外,明朝其餘的13位皇帝均葬在位於北京昌平北面天壽山,因而也就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於1409年至1413年最早興建的明長陵,他當時經「車駕臨視」,欽定山名為「天壽山」,1423年他於北征韃靼途中駕崩,後安葬於此,但明長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後近20年的興建,形成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建築群。
十三座陵墓中,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帝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為祭享區,後為墓冢區。陵墓規格相近,各據山頭,陵與陵之間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稱有一座叫「啞巴院」的建築,或更設一座琉璃照壁作為螢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門,設有碑亭,碑文記載皇帝生前的業績,應由嗣皇帝來撰寫,但從明仁宗為其父朱棣寫了一篇3500字的紀功碑文後,再也沒有嗣皇帝續寫,所以現在除了長陵碑外,其餘各陵都成了無字碑。
明十三陵的風水傳說
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朱棣,率領文武大臣到北方巡視,順便也帶了幾位風水先生,為其選擇百年後的陵地。這日來到昌平縣龍母庄時,看見莊上有人家辦喜事,明成祖暗想:「今天不是黃道吉日,為什麼會有人娶親呢?」於是,他停下來,詢問娶親人家,得知是本村僧人姚廣孝擇的日期。
於是,明成祖命人找來姚廣孝,問他為什麼挑選此日?姚廣孝說:「今天確實不是黃道吉日,可我算定今天一定有貴人前來。龍虎相衝,凶煞神自退,這叫逢凶化吉。」明成祖見他說破自己的身份,知道遇到高人,於是,便封姚廣孝為選陵侯,隨他一同去選擇陵地。
姚廣孝尋找陵地,足足跑了兩年。最後找到一處黃土山的地方,這裡東、西、北三面群山聳立,南面蟒山、虎峪山相峙而立,好似一龍一虎踞守大門;中有曲水環抱,山清水秀;山間明堂廣大,群山似封若閉,中間水土深厚確實是風水極佳的寶地。
明成祖問姚廣孝道:「選陵侯,你看看,這塊地可以埋葬我幾代子孫?」姚廣孝說:「此地山間明亮廣大,藏風聚氣,可以埋葬皇上的萬子重孫。」其實這是一句隱語,即告訴明成祖,到了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明朝就滅亡了。
明成祖當然聽不懂這句隱語,非常歡喜,於是,就降旨圈地八十里做為陵區禁地,並將黃土山改名天壽山動土修陵。
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就在此處正中的位置,其他陵墓均依山而築,呈扇形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薄的陵寢建築群。這裡共埋葬了十三個皇帝,因而稱為十三陵。
原來,改朝換代的事也是上天早已經定好的,正像姚廣孝所說的那句隱語一樣,明十三陵預示着明朝也只能到崇禎為止了,在十三陵墓區內的墓地,埋葬崇禎後,就再也沒有安置其他皇帝的地方了。
(責任編輯: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