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1月16日訊】去年美國經濟表現亮眼,股市屢創新高。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成功推動稅收法案後,為美國企業及人民帶來豐厚利益。目前,至少130家企業因為減稅回饋員工,200多萬勞工受益。
川普政府去年聖誕節前簽署的稅收法案(減稅法案),將公司稅稅率從35%降到21%,送給美國人民最大的新年禮物。
《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報導,根據「美國人稅制改革」(Americans Tax Reform)的統計,截至上週末,全美至少有200多萬勞工獲得獎金、加薪或新增其它福利,他們的老闆說,這是因為減稅的結果。
AT&T公司發給20萬名員工每人1,000美元獎金、位於威斯康星州的Copperleaf Assisted Living公司為175名員工,每人發放了200~600美元不等的獎金、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發給6萬名員工每人2000美元獎金。
道路運輸公司Old Dominion Freight Line(OD)決定,給全美2.2萬基層員工發放500美元獎金,其首席執行官康登(David Congdon)告訴員工,這次發放獎金是為感謝他們的出色服務,並「分享我們預期的減稅優惠利益」。
康登當時說:「總統已經簽署了一項歷史性的稅收改革法案,該法案將為公司減少稅收,為美國經濟帶來增長。我們預期經濟改善將為公司創造更多市場機會,使我們公司盈利增長超過預期。」
零售巨擘沃爾瑪1月宣布調高時薪,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決定將就業機會轉回美國。
對於企業因減稅發給員工獎金,川普在今年首次內閣會議上說,這是令人高興的事,「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我們只知道會有很多好事情發生。」
據白宮去年12月22日發布的數據,減稅法案將為美國人民帶來5.5萬億美元的減稅,其中3.2萬億美元(接近60%)是對美國家庭的減稅。一個年收入7.5萬美元的4口之家,可以省稅2,000多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3年來首次連續2個季度上升到3%以上,去年第2季度GDP增長率為3.1%,第3季度則為3.2%。
川普勝選後,道瓊斯工業指數一路走高,今年1月突破25,000點,截至目前為止,已創下至少77次破新高紀錄。1月12日,道指飆升200多點,達到25,803點。川普13日說,「美國商業將再次火熱」。
Yesterday was a big day for the stock market. Jobs are coming back to America. Chrysler is coming back to the USA, from Mexico and many others will follow. Tax cut money to employees is pouring into our economy with many more companies announcing. American business is hot again!
— Donald J. Trump (@realDonaldTrump) January 13, 2018
喬治亞州共和黨參議員珀杜(David Perdue)表示,美國經濟走強,但是很多媒體沒有給予川普好評。
珀杜14日在福克斯新聞的一個節目中說:「去年新增200萬個工作,如果我們現在的經濟成就,發生在其他任何一位總統任內,我們會歡聲雷動。」
而眾議院少數黨領袖佩洛西(Nancy Pelosi)近日稱,企業發給員工的獎金是「麵包屑」,「非常可悲」,「微不足道」。然而, 2011年奧巴馬為美國典型家庭削減40美元所得稅時,佩洛西當時卻大肆吹噓其為「所有美國人的勝利」。
對於佩洛西之言,OD運輸公司在喬治亞州的一名員工在臉書上說,「或許對佩洛西來說,500美元獎金只是麵包屑,因為她不知道工資是什麼,我的公司發給每一名員工500美元獎金,並且繳納獎金的稅款,對此,我非常感激,因為他們沒有必要對我們所有員工這樣做。」
這位員工說,她的雇主今年決定投資數百萬美元,購買卡車及拖車,加開40個集散站,所有這些投資都會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多年來,美國工資一直未見增長,減稅法案將為中產階級勞工帶來希望。伊利諾伊州人力資源公司Employco USA總裁威爾森(Rob Wilson)表示,企業及勞工都因減稅法案受益,很多公司增加員工分紅,對某些勞工來說,這相當於加薪3%。
他預期,今年的就業市場及工資都會繼續增長,在勞動力市場緊縮的情況下,分紅及發獎金是企業留住員工的好方法。
《華爾街日報》於1月5日到9日調查68名來自學術界、商界和金融界的經濟學家,大多數人表示,川普對創造就業機會、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和股市上漲等經濟表現,具有「部分」或「強大」的貢獻。
接受調查的經濟專家指出,白宮推動放鬆監管、稅收法案等,對促進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其中九成以上的專家認為,去年通過的稅收法案將在未來兩年刺激GDP的增長。
(記者李紅報導/責任編輯:程以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