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逝世30周年 開創「華人世界最民主的地方」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1月12日訊】中華民國已故總統蔣經國逝世30周年,國民黨將一連3日舉行紀念活動。作為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在其父1975年逝世後,成為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其執政時最讓後世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在台灣推行民主,令台灣被讚譽為「華人世界最民主的地方」。

2018年1月13日是蔣經國逝世30周年紀念日。國民黨11日召開記者會,發言人黃健豪表示,紀念活動目的是喚醒台灣人有關蔣經國對台的貢獻,國民黨跟隨蔣經國足跡,是最合格執政黨。

12日,台灣辦「飛越30-在每一分鐘的時光中音樂會」,13日舉辦 「感恩路跑」活動。此外,國民黨在13日還會舉辦「經國先生逝世30周年紀念大會」。包括現任黨主席吳敦義在內,六位在世歷任主席將同台紀念。

蔣經國於1978年—1988年期間擔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蔣經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在台灣推行民主,使得台灣被稱為「華人世界最民主的地方」。

在蔣經國去世後,接任總統的李登輝就曾經多次指出,如果不是蔣經國打下了基礎,接任者就很難落實在台灣推行民主。

開啟台灣民主之路

蔣經國執政期間,黨內的保守勢力依舊相當龐大,而且根據後來解密的文件和口述歷史來看,當年蔣經國在接班初期也很難大幅度改革、推行民主。

但是蔣經國採取的是逐步、分階段地和保守勢力對抗,以開放老兵返鄉探親為例,老兵能夠拿着標語走上街頭抗爭,後面如果沒有一定的授意和鼓勵,在那個戒嚴時代幾乎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

接下來就是從老兵返鄉探親變成了外省人返鄉探親、逐漸地成了如今的兩岸往來。

蔣經國在推行台灣民主方面,似乎也是採取了類似的方法,從解除報禁、黨禁開始,改善了當年所謂「黨外」反國民黨力量的生存空間。

蔣經國逝世前的1987年,台灣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開放台灣外省籍(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大陸人士)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1988年開放報禁。

這些改革措施,開啟日後台灣的民主化浪潮。

當蔣經國親口說要開放黨禁、報禁時,時任國策顧問的沈昌煥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蔣經國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1985年8月16日,蔣經國曾透過美國時代雜誌專訪表示,總統依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產生,同時表示「從沒有考量過由蔣家成員繼任總統」,在國民大會發表講話時,他重申「蔣家人既不能,也不會主政」。

眾所周知,蔣經國是蔣介石的兒子,而蔣介石在1975年去世之前,也就已經有計劃地安排蔣經國在其身後接班。

表面上看,蔣經國生前幾乎是黨政軍情一把抓、大權在握的樣子,但是1961年5月28日,蔣經國寫給陳立夫的信中,透露出對政治的厭煩。

他說,如非老父在堂,國家多難,本身有罪,則早已一走了之,不知何日方能離開此一非心之所願的政治生活。

遭斯大林扣押當人質

蔣經國1910年4月13日出生於浙江奉化,生母為蔣中正原配妻子毛福梅。他於15歲時,留學蘇聯。1927年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後又就讀列寧格勒中央軍事政治研究院。

國共關係惡化後,蔣經國遭斯大林扣押當人質;1932年時,被流放到西伯利亞,1933年被轉往一間重機械廠工作,翌年被提升為副廠長,並結識了女工白俄羅斯小姐芬娜(後改名蔣方良),1935年3月結婚。

蔣經國自述被下放後,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還得辛苦工作。他勉勵自己,艱苦的工作是一種自我磨練,雖然常常空着肚子工作,但他告訴自己,必須設法改善命運。

中國命運面臨選擇

蔣經國因在蘇聯12年,經歷了蘇共所有的清洗、殺戮,使他非常了解共產黨的邪惡,從而使他痛下決心,拋棄獨裁體制,實現台灣的民主制度。

有分析認為,當今的中國情勢與蔣經國執政時期的台灣有相似之處,高層官員也大多遭受過中共文革迫害之苦。在全國民眾渴望實現自由民主的大氣候下,北京當局能否借鑒蔣經國的成功經驗,引領中國走向憲政、民主之路,就看當權者有無這份道德勇氣做出選擇。

(記者李文馨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鏈接: 效仿毛澤東還是蔣經國?習近平底牌漸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