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立冬,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天氣逐漸寒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冬,終也,萬物收藏也」表示萬物收藏、規避寒冷,而人之養生也需「養藏」。
以冬眠狀態 養精蓄銳
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無需冬眠,卻有早睡晚起之說。
中醫師胡乃文介紹,《黃帝內經》中寫道:「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意思是在冬季人應該早睡晚起,跟著太陽的時間生活,使得腎所藏的「志」,若伏若匿地有所收藏,自己的心志不要張揚、聲張,要避寒、尋求溫暖,不要讓皮膚老是接觸寒風,否則氣就被竭盡掉了,這就是「養藏之道」,如果逆反它,就會傷到腎,到了來年春天就會有肌肉萎縮、骨頭酸疼的毛病。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讓人體順應自然。立冬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但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會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與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民間傳說冬天睡覺不應開窗以免寒邪入體,但中醫師認為應保持空氣流通,不過的確要避免身體被風吹到,以避開風寒。另外,在冬季很多人睡覺容易落枕,正因為天冷肌肉繃緊,容易扯傷,故睡覺要注意保溫。
冬是水 水應腎
春夏秋冬的四季,分別對應五行的木火金水,春是木,夏是火,秋是金,冬是水,而土是分配在四季裡的,任何時候都可以補脾胃。冬季屬於寒水的季節,水應腎,補冬要補水,補的就是腎。下面介紹幾個保養腎臟的方法。
1. 冷面。即用冷水洗臉。用20℃左右的冷水洗臉,可提神醒腦,早晨冷面,使大腦興奮,還可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2. 溫齒。中醫認為「齒為腎之餘」,保護好牙齒就是保護好腎。溫齒,即用溫水刷牙和漱口。溫水是指水溫35℃左右的水。
3. 熱足。是指睡前用45℃-50℃略高於人體體溫的水泡腳、按摩。常言道「寒從足下起」,腳是人體距離心臟最遠的部位,也是人體腎經、脾經、肝經三條陰經和膀胱經、胃經、膽經三條陽經的交接點,在運轉氣血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用手朝腳跟的方向握住腳趾,當中凹下去的那個窩,就是足底的湧泉穴,是腎經的起點,每天堅持按壓30次,能補腎、暢通二便。
古人對於春季泡腳早有研究,對春日裡腳部的養護有過論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沐足,用熱水加上少許的粗鹽泡洗,長期堅持能行氣血通經脈,起到多種意想不到的保健功效。(fotolia)
冬天用熱水加上少許的粗鹽泡洗,長期堅持能行氣血通經脈,起到多種意想不到的保健功效。(fotolia)
4. 暖腰。寒冷季節,要切實注意對腰部的保暖,以免風寒侵襲。若配以腰部按摩,效果更佳。方法是:搓熱雙手,緊按腰部,用力搓擦30次左右,早晚各一次。可溫暖腰眼、疏通帶脈,以增強腎臟的功能。
5. 食黑。「黑色入腎」,故以食「黑」補腎。黑米滋陰補腎、健脾養肝;黑豆補肝腎、強筋骨;黑芝麻滋肝養腎、明目黑發;黑棗平胃健脾、補腎填髓;黑木耳滋陰潤肺、養胃補腎等,皆是佳品。
立冬補冬 以溫補為宜
中國民間有「立冬補冬」的傳統,不過南方不像北方那樣氣溫驟降,如果熱補恐會燥熱,宜以溫補為主。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人虛才要補,不虛吃東西讓身體溫熱就好。」胡乃文醫師表示:「補腎,中醫看法分為補腎水和補腎火,水虛的人要補腎水,火虛的人要補腎火。補水的有六味地黃丸,補火的則為桂附八味丸或稱八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由中醫把脈看病人需要補水或火。」
他說,食補要補的是木火金水,但我們現在講立冬進補,就用最補的人蔘、白朮、茯苓做成「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八珍湯」、「歸脾湯」,以及「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四物雞」等有甘甜之味的藥來補身體,其實吃這些都不是補腎,現代人流行的補冬方式,是有錢後開始吃補藥了,這不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
胡醫師提供立冬保養可以吃的溫熱食物,比如羊肉湯可以放人蔘、黃耆,可以補氣、補形;還有當歸生薑羊肉湯既溫熱又補血、補形。
俗語說「立冬蘿蔔賽參湯,不勞醫生開藥方」,因此立冬後也宜多吃紅、白、青等不同顏色的蘿蔔。
立冬各地傳統食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在古代社會中,它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到這一天,皇帝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來到京城北郊設壇祭祀,場面隆重壯觀,非同一般。而在民間,這一日,家家戶戶也要慶祝一番。
1. 北方吃餃子。在北方地區,立冬這一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因為餃子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2. 閩中喝草根湯。在閩中地區,立冬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每逢立冬日,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一般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香氣濃郁,口味醇厚,油而不膩。
3. 漳州吃交冬糍。在漳州,立冬時節農家通常會做一種叫做「交冬糍」的小吃。這種小吃是以糯米為主料,在浸泡以後再放到蒸籠裡去蒸熟,然後迅速放在石臼裡舂,直到綿變得軟柔韌。最後再趁熱將糯米飯泥製作成團狀,擱在芝麻、黃豆或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
4. 紹興釀黃酒。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5. 潮汕吃甘蔗。在福建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6. 南京吃生蔥。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從養生學的角度看,蔥具有發表通陽、解毒調味的作用。主要用於風寒感冒、陰寒腹痛、惡寒發熱、頭痛鼻塞、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等。
──轉自《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