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天宇清 晚秋重養生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0月23日訊】霜降,是中華傳統24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時為霜降;2017年的霜降交於10月23日5時26分。

霜降是指霜始降之期,歷代文獻皆有記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禮記》〈月令〉載:「霜始降,寒氣總至。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國語•周語中》:「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寒。」三國吳韋昭註:「謂霜降之後,清風先至,所以戒人爲寒備也。」

民間曆書《黃曆》則說:「斗指己為霜降,氣肅、露凝結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也。」

此時暑氣消退,在夜晚和早晨,地面水蒸汽遇冷就凝結成露珠,如果遇到更冷的空氣就會結霜。天氣漸冷、初霜出現。

霜降三候



深秋季節,草木萎黃,復歸大地。(Pixabay)




中國古人將霜降分為三候。《周書‧時訓》曰「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後五日草木黃落,後五日蟄蟲咸伏」。

一候豺乃祭獸,是說豺捕到了獵物後,好像祭祀一樣,會先擺在一起陳列出來,然後再食用。

二後草木黃落,不耐寒的植物停止了生長,草木樹葉四處凋零。

三候蟄蟲咸俯,曾經鳴叫的蟲類都感受寒氣肅凜,低頭不食,進入冬眠。

霜降習俗—吃柿子

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霜降前後,正是柿子的成熟期。中醫認為,柿子味甘、澀,性寒,歸肺經。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柿子具有清熱去燥、潤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效。

在台灣,霜降的鴨子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鴨肉性寒涼,秋季潤燥首選吃鴨子。

山東人則說:「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民間自古就流傳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諺語,」秋後蘿蔔賽人參「,收成是與節氣搭配的,此時蘿蔔收穫,正是大自然賜予的當季食物。



賞菊飲酒為秋季一大雅事。(全景林/大紀元)

霜降賞菊

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說:」霜降之時,唯此草茂盛「。此時,民間會舉行菊花會。富貴人家在霜降前就採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廣廈中,前軒後輕,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長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後飲酒賞菊,,賦詩潑墨。清代小說《紅樓夢》裡描寫,大觀園中眾人賞花飲酒吃蟹之餘,詩興大發,作了12首詠菊詩,其中賈寶玉的《種菊》一詩寫道:「攜鋤秋圃自移來,籬畔庭前處處栽。昨夜不期經雨活,今朝猶喜帶霜開」。《訪菊》寫道:「閒趁霜晴試一遊,酒杯藥盞莫淹留。霜前月下誰家種,檻外籬邊何處秋。」而林黛玉更讚美菊花「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霜降時節,菊花盛開。(全景林/大紀元)

霜降掃墓

古時候,霜降時節人們還去掃墓。據《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如今,霜降掃墓的風俗已少見。但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在民間仍較為盛行。寒衣節,也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鬼節」。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人們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地下的先人們送去御寒的衣物。

霜降養生

古人一般很重視霜降節氣的秋補。閩臺民間在霜降這天,要進食補品,閩南有句諺語:「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

霜降進補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

醫書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補藥煲羊肉,可以輔療肺病、瘧疾的記載。迎霜兔肉就是經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這時候的兔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

飲食平補

五行中深秋時節屬金,人體五臟中秋主肺,中醫養生學的觀點中,向來有「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四季五補之說,因此秋季的飲食應當以溫潤為宜,飲食進補則應以平補為原則。

秋深屬金、易傷肺,人們易犯咳嗽。飲食上可多食粥暖胃兼潤肺,其他滋潤的食物如:梨、蘋果、橄欖、白果、洋蔥、芥菜(雪裡紅)、蘿蔔…等,都具有生津潤燥、宣肺止咳、固腎補肺之效。

(記者李倩倩報導/責任編輯:寶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