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美援朝」看毛澤東判斷力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8月28日訊】很多中國人認為官做得越大本事越大,因此認為毛澤東官做得最大,所以他本事也最大,其實不然,毛時代的中國,很多事實證明毛判斷力極差,荒謬之處極多。有知情者曾在網上曝光「抗美援朝」時,幾個例子就可以看出毛的政治認識和判斷力。

1950年11月初,「抗美援朝」第一戰役結束。中共靠偷襲和重大犧牲打了勝仗,美軍在包圍及惡劣的天氣下突圍。

11月18日,毛致電彭德懷:「美國人是可以戰勝的,美國軍隊比起蔣介石的某些能戰的軍隊其戰鬥力還要差些——美英法對我毫無辦法,悲觀情緒籠罩各國,只要我軍多打幾個勝仗,殲滅幾萬敵軍,整個國際局勢就會改觀。」

毛這幾句輕鬆的話,表明毛還不知道戰爭是各種力量、因素和後勤的綜合較量。毛騙老百姓,美國兵是少爺兵。說得多了,他的將軍,比如第9兵團司令兼政委宋時輪將軍就相信了,反饋上來,毛最後也受了自己的騙,以為自己是戰無不勝的,消滅幾萬美軍不是難事,結果是自己的軍隊死了十幾萬而已。毛欺騙下面的人,其結果是也被下面的人欺騙。

1951年1月14日,毛電告彭德懷,美國會在象徵性地抵抗後,退到釜山作很強的抵抗,然後撤離朝鮮。毛為何這樣無知和主觀的判斷呢?原來是金日成打到南方去時,美軍在釜山堅決抵抗。毛對此印象深刻,好像美國一定要這樣做的。但毛就沒有想一想,美國會不會抵抗呢?美國要退的話,為什麼一定要退到釜山後才撤退呢?毛把腦子裡現存的經驗和知識,直接投影成為未來的必然,還自以為是。

12月7日,周恩來回答印度等中立國的停戰呼籲時,提出條件包括美國撤出台灣,中共參加聯合國,驅蔣介石代表。

1950年12月30日到1951年1月8日誌願軍進行第三戰役,佔領漢城,推進到37線。彭德懷本想借第二、第三次戰役勝利之機,向敵方提出舉行停戰談判的要求。如果當時能按照彭德懷的意見開始談判,中國很可能獲得實利。不過,當時毛只看到志願軍向前推進,根本看不到戰鬥的艱苦,就想進一步擴大戰果,那時他也許還有更大的夢。因而,中國政府提出了四項強硬的停戰談判先決條件:外國軍隊撤出朝鮮、朝鮮人民自決內政、美軍撤出台灣、聯合國接納中國。其意圖是讓聯合國軍無法接受、從而得不到喘息的機會。

但1月11日,聯合國停戰委員會建議(1)停火,(2)政治會議討論和平,(3)撤出所有外國軍隊,(4)安排整個朝鮮的行政,(5)美國英國蘇聯中國一起解決遠東問題,包括台灣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停戰線會在38度的南面一些,那是當時的實際戰線。

這個建議中,包括了許多中國原先的要求。接受的話,美國國內的反對會很厲害,失掉了中國的杜魯門政府會受到嚴重的攻擊。聯合國停戰委員會裡有印度的積極活動,英國的背後支持,美國難以公然拒絕。美國國務卿艾奇森和杜魯門在激烈的爭論後,決定冒一個險,支持聯合國停戰委員會的建議,艾奇森估計中國不會接受。結果艾奇森的政治判斷對了,中國果然不接受。不然的話,真會把「美國搞到國內崩潰」的地步,這是艾奇森事後的回憶。

中國沒有接受符合中方自己要求的停戰建議,就是繼續打,於1951年2月4日倉促開始第四次戰役。2月11日彭德懷軍受挫,14師被滅。3月15日中國軍隊主動放棄漢城。4月27-28日中國最後努力,進攻沒有效果。5月20日美軍開始進攻,5月21日彭德懷主動撤退,1951年6月23日蘇聯外長Yakov Malik提出停戰。7月,中國軍隊退了25-50英里。從此,毛在戰場上走下坡路,在談判桌上不講道理,不講國際慣例,強硬在先,默認在後。

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毛也沒有看到大局,中共在有台灣,聯合國席位,和西方及美國的關係,國內的經濟困難等問題前提下,毛要向斯大林表忠心,消除斯大林對中共的疑心,並在國際共產主義給中共個重要地位,就得出兵朝鮮,但出到什麼程度,要心裏有個度。毛沒有這個度,而且他常被勝利沖昏頭腦,撞破頭。

不僅如此,毛更沒有世界眼光。戰後,世界上有美蘇在鬥,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第三世界的國家,中國是個大國,應當在世界上站在什麼地位,採取什麼政策,最有利於中國呢?有利於解放臺灣,收回或者不承認外蒙古,怎樣有利於向蘇聯要援助,有利於討價呢。印度的尼赫魯就有這樣的世界眼光,他也確實做到了不結盟國家的領袖,他倒拿到了前蘇聯很多的援助。

那時,在中共內部也沒有大討論,讓大家提出幾種外交方案。當時,中共內部有強烈倒向蘇聯的,但也有更強的民族情緒,並不崇拜蘇聯,可是,毛卻做了相反的決定。他的決定也是不許反對和分歧的。到1950年,中共內部誰反對上級,誰最終要大倒霉。上級聽下面的話,先要看說話人的背景,他不是革命同志,他的話就不要聽。

美國總統卡特在要訪問韓國前,曾提出到朝鮮板門店去進行南北韓與美國的三方談判。美國駐韓國大使Gleysteen強烈反對,威脅要辭職。在其他許多人的反對下,卡特悄悄地收回了他的想法,連韓國總統朴正熙都不知道此事。在毛「抗美」時,中共內部是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的!誰敢說辭職不幹了,你不要命了,你不要家人了?這就是民主政治少犯錯誤的根本所在。彭德懷在朝鮮打得很苦的,也絕不敢威脅毛澤東,而林彪為什麼不肯到朝鮮去抗美?有人認為林彪深知毛的為人,去抗美絕對不是他林彪可以獨當一面去指揮的。事實就是這樣,毛不僅是整個戰局的決策者,還是幾個戰役乃至某些戰鬥的具體指揮員。

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致信毛澤東,請求中共出兵援助朝鮮。同日,斯大林也向毛澤東發來電報,要求中共「速派」「至少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並提議「中國軍隊可以志願者身份出現。」

10月2日至10月5日,毛澤東連續四天主持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出兵朝鮮問題。剛開始,很多與會者投了反對票。林彪則認為:「朝鮮戰爭是斯大林挑撥東西方關係的一個陰謀,縱容朝鮮襲擊韓國,引發聯合國出兵北朝鮮。」

10月6日,周恩來向中共中央軍委傳達出兵朝鮮的決定,林彪在會上又提出不贊成出兵,最後,毛澤東沒有聽從林彪的意見,決定由彭德懷帶兵,參戰朝鮮戰爭。10月8日,林彪飛往蘇聯治病。1982年出版的《聶榮臻回憶錄》提到:林彪是反對出兵朝鮮的。毛澤東原先決定讓林彪去朝鮮指揮志願軍,可他託詞有病,硬是不肯去,毛臨時選中了彭德懷。

(記者歐陽靜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