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熒惑守女逆天行,太后死、金匱盟
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中華文化的血脈,也是當今熱議的主題。但是,以往認識的天人合一,都是「地人合一」,是人如何適應自然環境。真正的天人合一是人與天象的合一,前面我們一次次展現了天象與人間的精妙對應,人類的歷史和未來,都對應在天象之中,所以天象是還原歷史,展現未來的時空之門。
真實的歷史與天象是相合的,偽史與天象是相背的,以謊圓謊,必露雌黃。偵破偽史,要從不合情理的異常著手,揭示真相。在這一篇,我們聚焦在961年的「熒惑守女」的天象之下,破解「金匱之盟」的千古疑案。
(接前文 逆天而為痛悔遲24:篡位設迷局,手足再血洗 (點擊這裡) )
1. 熒惑守女,後宮死疾
圖25-1: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年)熒惑守女宿天象示意圖。
熒惑守女的天象,見上圖,和熒惑守氐、熒惑守心一樣,都是在地球視角上看,火星「順行-留守-逆行-留守-再順行」的運行過程[1],只是留守在二十八宿的女宿。
《乙巳占》中講了熒惑守女的幾種天象喻義:「火星進入女宿範圍十天,王后死,布帛貴(筆者註:皇后一死,眾人戴孝,布帛供不應求,貴。);或天子納美女(筆者註:皇后倒楣,失寵);不是這樣的情況,會有兵甲戰事。火星守女宿,皇后有大病,或者宮中有火災(筆者註:後宮倒楣)。火星逆行留守、近犯女宿,天子及大臣有憂,必有號令。[2]」
上面的王后、皇后,顯然喻指後宮之主。在宋朝建國之初,後宮之主顯然是宋太祖的母親杜太后。建隆二年(961年)熒惑逆行守女,應驗在杜太后得病而死(9月7日)。這個號令,這個天子和最大的臣子(趙普)之憂,應驗在金匱之盟上。
2. 杜太后,睿智強勢的一家之主
《宋史》說宋太祖、太宗的生母杜太后,是家中的長女,有五個弟弟,兩個妹妹。十五歲嫁給趙弘殷,治家嚴厲,處事果斷。太祖陳橋兵變登基,和眾臣一起拜見太后,太后面帶憂愁,左右問太后怎麼不高興,太后說:「我聽說做天子可難啊。在萬民之上,如果治國有道,才能尊貴,如果失控,就是求做百姓也得不到啊!」太祖上前對太后再次拜謝說:「謹受母后教誨。」[3]
可見太后居安思危的遠見,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太后聰明睿智有度量,曾經和太祖一起,參議決斷國家大政方針。太后一直稱趙普為趙書記(因為以前趙匡胤在軍中為將時,趙普是他的掌書記),經常慰勞趙普說:『趙書記可得盡心,我兒匡胤的閱歷還不夠啊。』太后特別偏愛趙光義,趙光義每次出去辦事,太后都告誡他:『必須和趙書記一同去才行。』並且規定好回來的時間,然後就看著太陽在日晷的光影,等著他回來。雖然沒有對趙光義發過火,但是趙光義從不敢違背母命。」[4]
丈夫趙弘殷在外隨周世宗征戰,太后自己持家帶一堆孩子,是一個治家有法,不怒自威的大家長。
3. 金匱之盟,千古疑爭
浮出水面,過於遲緩?
金匱之盟,一直令後世困惑。它最早出現是在太祖意外暴亡、太宗沒有遺詔自立的五年之後。當時開封府尹、齊王趙廷美「陰謀奪位」被祕密告發,還沒公佈,太宗招趙普來諮詢處理辦法。趙普當時只是回答說:「臣請陛下以機要部門來祕密觀察他們的陰謀動向。」但是趙普退下去後,又祕密上奏他當年書寫的太后遺囑,敍述「金匱之盟」之事,太宗喜出望外,馬上在宮中發現了藏著盟約的金匱,終於「找到了」即位憑證[5]!當時趙普已經被貶到外地8年多了[6],沒幾天恢復了趙普的相位。
篡改後的「單傳約」
《宋史‧杜太后傳》記載:建隆二年(961年),太后得病,太祖侍疾不離左右。病危之時,太后叫來趙普口授遺囑,讓趙書記記錄見證。
太后因問太祖:「你知道自己怎麼得的天下嗎?」
太祖哽咽不能回答,太后堅持再問,太祖說:「是因為父母積德之餘慶。」
太后說:「不是。是因為周世宗讓幼子做了皇帝。如果周朝有年長之君,天下豈能為你所有?你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天下太大,百姓太多,國家能立年長之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頓首哭著說:「不敢違命,遵母親教導。」
太后回頭看看趙普,說:「你把我的話記下來,不可違命。」趙普在記錄下面寫上「臣趙普書寫」。藏在金匱之中,刻意囑咐宮人掌管保存。[7]
這個版本的金匱之盟,被史學界稱為「單傳約」。因為是根據被宋太宗、宋真宗親自把持篡改修補的國史而來的,太一廂情願偏向宋太宗了,所以歷來少有人信。
猜出來的「三傳約」
但是,《宋史‧趙廷美傳》又說:「有人說:杜太后和宋太祖的本意,是太祖傳位於太宗,太宗傳位於廷美,廷美再回傳於太祖年長的兒子趙德昭。所以太宗登基後,就封廷美為開封府尹加齊王,仍稱德昭為皇子。」[8]
這個版本,被學術界稱為「三傳約」。因為趙光義登基後逼死了趙德昭,誣陷貶死了趙廷美,很像在破壞「三傳約」,所以,這個「三傳約」得到了較多的認可,很多人認為這是當年正版的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空穴來風?
還有一種不占主流的意見,認為金匱之盟是空穴來風,純屬虛構,是趙普巴結太宗、提供虛假即位憑證、求得榮華富貴的手段。如果真有這個憑證,為什麼不敢公開呢?宋太宗的即位遺詔還造了個假的,後世揉進了《宋會要輯稿》、《宋大詔令集》,因為太假,都沒收錄入《宋史‧太祖紀》、《宋史‧太宗紀》這些重要篇章,在《宋史‧凶禮》中浮現了半篇而已。可是金匱之盟,連個偽本都沒有,全憑後人猜。
如果是趙普編造的,那麼宋太宗就不可能在宮裡找到「金匱之盟」。那他明知是假,卻要順坡下驢,硬是在宮中「發現」了盟約,卻不敢暴露內容,就太可鄙了。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一貫為宋太宗遮醜抹粉的司馬光,又修飾出一個新版本。
4. 司馬新版,刻意美顏
前面首次揭示過:司馬光的《涑水記聞》精心地為宋太宗弒君篡位掩飾,反而暴露了太宗是真凶。對於金匱之盟,司馬光搞了個更新版,雖然和宋太宗篡改後的官方史料高度一致,但是改動了一個關鍵的細節,消除了上面說的太宗「順坡下驢」的缺陷。
二弟有新意,單傳已被棄
《涑水記聞》說:杜太后聰明有智度,曾經和太祖一起參決大政。病危之時,宋太祖侍奉不離左右。太后問他:「你自己知道怎麼得的天下嗎?」太祖說:「這都是父母積德的餘慶。」太后笑了,說:「不是。是因為周世宗讓幼子做了皇帝。你萬歲後,當按次序傳位給二弟。這樣你的兒子也就平安了。」太祖叩頭哭道:「不敢違命,如母教誨!」太后於是召趙普來到病榻前,寫下約定的誓書,趙普在最後署名:「臣普書。」藏在小金櫃子裡,囑咐宮人祕密保存起來[9]。
請注意:司馬光說的「二弟」與官方版不同,歷史學家認為「二弟」是指兩個弟弟,是趙光義、趙廷美,可見司馬光也不信過分造假的「單傳約」,認為該傳位給兩個弟弟。其實趙光義是三弟,因為趙匡胤還有大哥趙匡濟,只是後來死了。
刻意美化,醜態大嘩
《涑水記聞》接著就改版了,說:太宗即位後,趙普被盧多遜陷害,在河陽很擔憂。太宗一天發現了金匱之盟,驟然醒悟,於是就派人急召趙普回來。趙普不知何事,很害怕,寫信和家人告別才上路。走到京城就恢復了宰相職位[9]。
司馬光這段編得「有鼻子有眼」,頗具「實際細節」。貌似洗白了太宗借謊編謊的嫌疑。但是,深入一看,就能看出太假了。且不說他和官方記錄的事件日程矛盾(司馬光不知道後人會效仿他,按日程把宋朝的歷史整理出來),道理上也說不過去。如果趙普真寫過那樣的太后遺囑,為什麼太宗即位之初不拿出來?讓太宗蒙受非法即位的洶洶之口?這是趙普的不忠。學術界都知道,在太祖一朝,趙普一直壓制趙光義,是趙普徇私枉法倒臺後,趙光義才被封為晉王的。太宗登基五年了,趙普還不主動說,如果太宗自己「不發現遺囑」,趙普要隱瞞一輩子?太宗自己「發現」的,還能感激趙普?還給他官復宰相?以太宗睚眥必報、死不放過的個性,會感激趙普讓自己背負一世駡名?
我們知道歷史上「挖出」過很多祥瑞,誰發現的,就是誰造假的。司馬光讓宋太宗自己發現藏在宮中的金匱之盟,這和正史中記載的「宋真宗在宮中發現天書祥瑞」太一致了。醜態百出,輿論譁然,宋太宗成了大言不慚的謊言家了。司馬光美化太宗的心太強了,炮製偽史本身就是逆天,美化的又是逆天大罪之人,這是史學家的逆天之筆。
金匱之盟,千年迷濛。而今大部分人認準「三傳約」,但這並不能證明它就是真相。其實,「三傳約」本身就是被蒙蔽的結果,同樣是錯的。請看下集《三傳之約見死結,金匱之盟尋正解》。(未完,待續)
註釋:
[1] 火星「順行-留守-逆行-留守-再順行」的運行過程,詳情請參看上部的《第一章 熒惑守氐,賊臣謀逆 (點擊這裡) 》
[2]《乙巳占》:「熒惑入女中一旬,王后死,布帛貴,天子內美女。不然,兵甲起。火守女,皇后病疾,宮中有火災。火留逆行犯守乘淩須女,天子及大臣有憂,必有號令。」
[3] 《宋史‧杜太后傳》及太祖自陳橋還京師,人走報太后曰:「點檢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太祖即位,尊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於堂上,眾皆賀。太后愀然不樂,左右進曰:「臣聞『母以子貴』,今子為天子,胡為不樂?」太后曰:「吾聞『為君難』,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太祖再拜曰:「謹受教。」
[4]《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后聰明有智度,嘗與上參決大政,猶呼趙普為書記,常勞撫之曰:「趙書記且為盡心,吾兒未更事也。」尤愛皇弟光義,然未嘗假以顏色,光義每出,輒戒之曰:「必與趙書記偕行乃可。」仍刻景以待其歸,光義不敢違。」
[5]《長編‧卷二十二》:會如京使柴禹錫等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上召問普,普對曰「臣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退,複密奏:「臣開國舊臣,為權幸所沮。」因言昭憲顧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於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併發金匱,遂大感寤,即留承宗京師,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十七,981.10.17),以普為司徒、兼侍中。
「不待五十,已知四十九年非」此太宗盛德要語也。今正史乃削去,可不惜哉!今依實錄具載聖語。
[6] 《長編‧卷十四》記載,宋太祖開寶六年八月二十三(973年9月22日),趙普因以權謀私被罷相,貶為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
[7]《宋史‧杜太后傳》: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8]《宋史‧趙廷美傳》:「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廷美始不自安。」
[9] 司馬光,《涑水記聞》:昭憲太后聰明有智度,嘗與太祖參決大政,及疾篤,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與太后之餘慶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耳。」因敕戒太祖曰:「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耳。」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自署名云:「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及太宗即位,趙普為盧多遜所譖,出守河陽,日夕憂不測。上一旦發金匱,得書,大寤,遂遣使急召之,普惶恐,為遣書與家人別而後行。既至,復為相。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