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有「江西幫」背景的中共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夏崇源名字在網站消失並傳被查後,江西又一廳官被公訴。8月10日,大陸媒體報導稱,近日,江西南昌市檢察院以涉嫌貪污罪、受賄罪,對郜海鐳提起公訴。據報,郜海鐳侵吞公共財物108萬元,收受他人財物共計196.85萬元。去年底落馬的郜海鐳,是原政協江西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曾任江西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江西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
公開資料顯示,出生在江西高安的郜海鐳,從基層幹起,早年曾任江西行政學院院長辦公室副主任,宜春行署副祕書長、辦公室主任,奉新縣副書記、縣長,豐城市市委書記,吉安地委委員,井岡山市吉安市委常委,井岡山市市委書記。因為具備多年的祕書經歷,才有了他與人合編的《中國祕書工作史》、《公務範文選析》。
2002年,郜海鐳從井岡山被調至江西任省委外宣辦主任,而這次任命是在江澤民2001年第五次前往井岡山的次年。當時,除了時任省委書記的孟建柱匯報了江西省委召開的擴大會議、提出「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情況外,彼時任井岡山市委書記的郜海鐳作了發言,詳細匯報了井岡山的現狀以及發展構想。或許善於吹捧的郜海鐳討得了江的歡心,才很快被提拔到省裡。
在任省委外宣辦主任期間,郜海鐳阿諛奉承的本事再次得以展現。2005年,寫了《江澤民傳》的花旗銀行高級顧問庫恩到南昌簽名售書,郜海鐳是安排得熱熱鬧鬧,不僅售書場面「火爆」,而且安排庫恩和省政府進行經貿會談,邀請他到行政學院去演講,安排省委書記、副書記與其見面。郜海鐳還專門為其寫了《庫恩博士在江西的28小時》一文。其所為自然得到了中央外宣辦的肯定,而背後是滿足了江極度變態的虛榮心。
郜海鐳的本事不僅如此,也是在任外宣辦主任時,他大力宣傳江西的「紅色基因」,並利用媒體、拍片為江西造勢;對外則執行中央外宣辦的命令,統戰海外媒體,減少對江西的負面報導等。
官方資料顯示,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是中共和國務院負責對外公布信息的機構,也管理互聯網事務。2000年5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辦下發了《國際互聯網新聞宣傳事業發展綱要(2000—2002年)》,確定了首批重點新聞宣傳網站: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國日報》,並以此為骨幹,與「中央各新聞宣傳網站、中央與地方新聞宣傳網站以及駐外使領館之間互聯互通」,構成「密切協作的國際互聯網新聞宣傳體系」。
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利用構建的這個宣傳體系,與國外媒體建立了供稿協議,從而將中共的聲音推向了世界,達到了為中共宣傳的目的。比如在中共於1999年掀起鎮壓法輪功的狂濤後,中央外宣辦也是通過這個新聞網絡,向西方媒體輸送詆毀法輪功的新聞、報導,並在幾乎所有對外使館網站的反法輪功「專欄」都登載了所謂的「法輪功備忘錄」,捏造事實、誣衊法輪功,向中國大陸以外的民眾進行煽動仇恨的洗腦宣傳。
2002年至2008年任江西外宣辦主任的郜海鐳,不會不執行中央外宣辦的這個命令的。
2008年,善於鑽營和拍馬屁的郜海鐳被提拔為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直至2012年。在此期間,他與2007年調到江西任省委書記的現已落馬的蘇榮有了交集,有消息稱,正是蘇榮將其提拔起來的。蘇榮是江派二號人物曾慶紅的親信,由江、曾一手提拔上來。
2009年1月,在江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上,蘇榮出席,並作了打造「文藝贛軍」的講話,郜海鐳也作了發言,稱過去八年,江西文藝界出了情景歌舞《井岡山》、全景畫《井岡山》、舞劇《瓷魂》,「中國紅歌會」等。2011年5月,在魯迅文學院江西中青年作家培訓班開班儀式上,郜海鐳亦強調要落實蘇榮講話精神。
此前大陸有媒體披露,蘇榮的妻子喜歡古玩字畫,而郜海鐳是否在這個方面巴結上了蘇夫人,也未可知。反正2012年,郜海鐳轉任江西省文化廳廳長、黨組副書記,後升為江西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並在此期間,與新任省委書記強衛也有了往來。江西的文玩市場,郜海鐳介入有多深,送了多少文玩給高官,值得深查。
在任文化廳廳長期間,郜海鐳推動的省直五個院團轉企改制工作,得到了時任中宣部部長劉雲山的肯定。
此外,網絡上有民眾披露,曾慶紅的弟弟、文化部特派員曾慶淮和曾慶紅馬仔、落馬的國安部副部長馬建的妻子,都介入江西文玩市場,而郜海鐳是否與他們有交集,值得探究。比如2007年央視在江西投拍電視連續劇《堅持》,當時中共的一些「紅二代」均出席開機儀式,其中就有曾慶淮,彼時任外宣辦主任的郜海鐳也參加了儀式。
另有網友披露,以擅長拍馬屁上位的郜海鐳背後涉及的官員應不僅僅是蘇榮,還有個江西「高安幫」,這其中就包括江西省原人大常委、省紀委副書記、監察廳長賈意安等南昌大小200多官。
無疑,郜海鐳的落馬,不僅僅是其經濟上存在問題,而且所牽涉的江西官場的黑幕很深。顯然,江西官場的地震尚未休止,而「江西幫」幫主曾慶紅的命運很多人亦很關注。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