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的故事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8月02日訊】笛是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它歷史悠久,在黃帝時期的樂官伶倫曾以竹子作笛吹奏,是目前在文獻上發現最早的紀錄。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樂部十八‧笛: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溪,斬而作笛,吹之作鳳鳴。

笛通常為竹子製作,也有人以鐵製作,其表現力十分豐富,可演奏出連音、斷音、顫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還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無論演奏舒緩、平和的旋律,還是演奏急促、跳躍的旋律,都給人愉悅超然的感覺。此外,笛子還擅長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把聽眾帶入鳥語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相較其他的樂器來說笛子更具抽象、含蓄、朦朧的藝術特質,因此在中國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乃至於修煉人都相當喜愛這樂器,到了宋朝人們的生活更為浪漫、悠閒,文人們與笛的故事就不勝枚舉,以下這二個故事發生在南宋時期:

陸游與朱敦儒

朱敦儒,字希真,為人以清高自許富有盛名,早年歷經戰亂不願出仕為官,紹興三年(西元1133年)被推薦補右迪功郎之職,之後歷任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祕書郎…等職務,因為支持主戰派岳飛的北伐而遭忌被排擠下台,隱居於嘉禾,以作詞及吹笛為樂。

大詩人陸游跟朋友一起去拜訪他時,聽到水面上飄來了陣陣笛聲。陸游問及行人,回說:「這是朱希真搖著小船來到了。」陸游就與他一同划著船到他家中,只見室內懸掛著琴、筑和阮咸等樂器,屋簷上還養著珍奇的飛禽,都是沒看過的。室內的籃子和瓦罐裡還貯藏著各種果實及乾貨,客人來了,就拿來款待賓客。

屋內還有詩題著:「青羅包髻白行纏,不是凡人不是仙。家在洛陽城裡住,臥吹鐵笛過伊川。」由詩可見朱敦儒他隱逸生活的風姿神采。(註1)

胡寅與劉衡

胡寅為進士出身官至校書郎,「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一心抗敵的宗澤壯志未酬而死,胡寅見情勢無望因而棄官歸家。宋高宗即位後,請其出仕擢拔為起居郎,因主張抗金與秦檜不合而遭罷官,之後隱居武夷山並與好友劉衡籌建「奪秀亭」。

劉衡善於吹奏鐵笛,其笛聲有穿入雲天震裂岩石的威力。胡寅贈給他以詩曰:「更煩橫鐵笛,吹與從仙聽。」後來「奪秀亭」荒廢了。理學家朱熹(晦翁)有一天與朋友同往尋找「奪秀亭」的舊址。沒多會兒聽到有笛聲從樹林那邊傳來,於是又給這座舊亭起了亭名,叫「鐵笛」。(註2)

註:

1. 事據《嘉興府志》:宋朱希真居嘉禾,陸放翁曾與朋儕詣之,聞笛聲自煙波間起,問行者,曰:「此先生吹笛聲也。」頃之,棹小舟至與俱歸。其家室中懸琴、筑、阮咸之類,簷間育珍禽,皆目所未睹。室中籃缶,貯果實脯醢,客至,則以奉客,有詩曰:「青羅包髻白行纏,不是凡人不是仙。家在洛陽城裡住,臥吹鐵笛過伊川。」可以想其風致。

2. 事據《方輿記》:武夷山有「奪秀亭」,宋胡寅、劉衡同建,衡善吹笛,有穿去裂石之聲。寅贈以詩云:「更煩橫鐵笛,吹與從仙聽」,後亭發,朱晦翁一日與客尋其故址,俄有笛聲起自林表,因複作亭名曰:「鐵笛」。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劉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