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系列文章由大紀元特約作者從中共黨史機密檔案中整理而成。因安全原因,無法一一註明出處。大紀元將在適當時機公布信息來源。)
在中共的宣傳中,「四渡赤水」是毛澤東「高超指揮藝術的生動體現,是紅軍戰爭史上的奇觀,是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典範」。
「劉伯承將軍和彝族首領小葉丹拜把子、歃血為盟」的故事,作為一段英雄傳奇被寫進了歷史;小學課本裡,「飛奪瀘定橋」也被宣傳得極其壯烈。
但中共內部檔案記載,「飛奪瀘定橋」沒有過任何傷亡;當事人證實:根本沒有與彝族首領拜把子的事。
所謂「四渡赤水」的「奇蹟」,不過是文藝作品在虛構毛澤東的神聖形象,不僅沒有任何歷史依據,而且事實與宣傳恰恰相反……
撤出遵義 一渡赤水河
遵義會議期間,蔣介石發覺紅軍在黔川邊境活動的意向,對紅軍的圍堵又做了新的部署,調集40萬兵力,試圖將紅軍主力,逼進四川。根據這一情況,遵義會議決定,紅軍主力北渡長江,在四川境內成都的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據地。
1935年1月19日,紅軍主力開始撤出遵義,向北移動,準備在川黔交界處的赤水、土城地區集中,北渡長江入川。
1月27日,紅軍分三路全部推進到赤水河以東地區。在向土城鎮行軍途中,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劉伯承商議,利用道路兩旁都是山谷的有利地形,在土城以東的青槓坡圍殲四川的郭勛祺部。
1月28日,幾個小時的激戰後,川軍後續部隊兩個旅迅速增援上來,位於旺隆場的川軍兩個旅也從側背攻擊紅軍。
當天晚上,毛澤東提議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幾個領導人開會。會議根據各路國民黨軍隊正奔急而來進行圍堵的新情況,建議迅速撤出戰鬥,渡赤水河西進。原定在這裡北渡長江的計劃是不可能實現了。
1月29日,紅軍主力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古藺、敘永地區準備尋機北渡長江。這時川軍潘文華部36個團已在北起橫江,東至古藺一線抗擊,阻斷了通往長江的要道隘口;蔣介石嫡系3個師和滇軍10個團也從東邊和南邊向紅軍截過來,逼使紅軍北進。紅軍三面受阻,處境非常危險。
1935年2月5日,在貴州、雲南、四川三省邊界的交界處水田寨,當地習慣稱水田寨附近地域叫「雞鳴三省」。中共中央在此舉行政治局會議,同意中央常委關於分工的決定,以張聞天代替博古在黨內擔任總書記。[1]
2月9日,毛澤東隨軍委縱隊到達扎西鎮,出席在這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毛澤東總結了土城戰鬥失利的三條教訓,[2]還提出回師東進,再渡赤水河,重占遵義的主張。
周恩來、朱德命令紅軍第二次渡過赤水河
蔣介石獲悉紅軍主力到達扎西後,急忙調整戰略部署,任命龍云為第二路軍司令,薛岳為前敵總指揮,紛紛向滇東北追奔過來。紅軍被迫北進四川。這時黔北國軍兵力防守空虛,周恩來、朱德命令紅軍第二次渡過赤水河,向國軍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區疾進。
2月25日23時,軍革委主席朱德發出「關於我軍消滅婁山關黔敵奪取遵義的指示」,命令:「紅一、三兩軍團及幹部團統歸彭楊指揮,應於明26日遷回攻擊婁山關,黑神廟之敵,堅決消滅,並乘勝奪取遵義,以開赤化黔北之關鍵。」
26日拂曉,紅一、三軍團在彭德懷、楊尚昆的指揮下向婁三關發起總攻。27日拂曉,紅一、三軍團在遵義以北之董公祠與黔軍三個團展開激戰。28日晨,紅軍占領遵義城。
5天之內,紅軍16個團在國軍60個團的尾追堵截中,迅速回頭,連下桐梓,婁山關、遵義,擊潰和殲滅黔軍兩個師又八個團,俘虜三千餘人(蔣介石南昌行營的內部報告是柏輝章、韓漢英、唐雲山三個師均損失過半,傷亡損耗在萬人以上),紅軍損失慘重。
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苛壩開會,聽取軍委關於作戰計劃的匯報。會議由張聞天主持。在討論是否攻打鼓新場(今金沙縣城)時,出現了意見分歧。多數人同意打;毛澤東力主不打。
經過民主表決,少數服從多數,表決結果,還是打的意見占上風。毛澤東說如要打,他就辭職,會議批准了打的方案也就是批准了毛的辭職。
據「文革」期間周恩來敘述:當天夜裡,毛澤東又「提馬燈到我那裡來,叫我把命令暫時晚一點發,還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一早再開會議把大家說服了」。[3]
11日,軍委以朱德的名義頒布命令「不進攻打鼓新場」。12日,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包括毛澤東、王稼祥的三人軍事領導小組。當晚21時,軍委下令不進攻打鼓新場,而向平安寨、楓香坎、花苗田地域集中,尋求新的機動。
第三次渡過赤水河
3月16號,周恩來、毛澤東率領紅軍分別從茅台渡口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向西進入川南古藺地區。
3月17日,在川黔交界處赤水河畔的陳福村召開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會議。會議開得緊張簡短,主要領導人交換意見達成共識後就結束。會議參加人少,沒有文字記載。
張聞天1943年回憶:在搶渡烏江以前,毛澤東提議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三人成立三人團全權指揮軍事。張聞天自己覺得是外行,更多的參與軍事指揮不合適,接受了毛的建議,決定成立軍事三人小組統一指揮。從此改變了紅軍的指揮方式,毛澤東在組織上開始真正掌握了最高軍事指揮權。
四渡赤水
三渡赤水後,紅軍仍然不能攻入四川,阻力仍然很大,紅軍只好再回渡赤水河。
當時紅軍由茅台渡河西進。川軍郭勛祺師尾追不捨,畢節、赤水的滇軍孫渡部隊從正面截擊,軍事三人小組決定紅軍大隊迅速掉頭,20日在二郎灘、太平渡四渡赤水,向東轉南,直逼烏江。蔣介石原要紅軍北渡長江入川,中央軍尾隨進川。此計劃不成,決定改變部署,命令原布防在貴陽線以西地區的主力部隊,包括薛岳的第一、第二縱隊,共8個師,孫渡的第三縱隊3個旅都調到了貴州東部去了,貴州西部出現了一片空白。蔣介石要紅軍從貴州西部轉雲南入川。此時,共軍目標變為向西南進入雲南,而不是北上抗日。
4月8日周恩來、毛澤東、朱德令紅二師在陳光、劉亞樓率領下佯攻貴州陽東面的龍里,同時,指揮紅軍大隊急轉向南。從貴陽、龍里之間突破國軍防線,以每天120華里的急行軍,經青岩、定番(今惠水)、紫雲西進。當時紅軍兵力的損失巨大,但現在已經很難了解到真實的具體數字。
4月28日,由盤縣進入雲南,向四川行進。
紅軍突然發現:前面坦途一片。路邊停著一輛大卡車,裝滿茶葉、火腿、白藥等物品,還有一張十萬分之一的精細地圖。顯然是雲南軍閥送給紅軍的。紅軍到達四川邊界金沙江時,三個渡口城門都敞開著,毫無抵抗。紅軍渡江花了7天7夜,船隻在無人把守的渡口來往穿梭,蔣介石的國軍隱蔽在渡口附近不動。飛機在空中盤旋,沒有轟炸。
紅軍過江後,在會理地區修整半個月。
關於四渡赤水,毛自稱是他一生中的「最得意之筆」。但實際情況是:四渡赤水期間,連續「亂碰亂撞」,打了一連串的敗仗、窩囊仗,而且帶來了部隊的極大消耗和戰鬥力的損失。[4]當時也遭到林彪的反對。林彪曾寫信給中央,要求糾正,認為走了冤枉的「弓背路」。據聶榮臻回憶,會理休整期間,林彪曾給彭德懷打電話:「現在的領導不成了,你出來指揮吧,再這樣下去,就要失敗。我們服從你領導。你下命令,我們跟你走。」[5]
毛也曾斥罵林彪:「你還是個娃娃,懂得什麼,必要的路還是要跑的。」
中共抵達延安後,曾經組織人回憶長征,沒有人提到四渡赤水這一「經典」戰役。直到若干年後編纂《東方紅》要進行歌頌時,才推出「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究竟是不是出奇兵,還可以參考當時中共高層參與者的回憶。《彭得懷自述》中對四渡赤水隻字不提,倒是對婁山關一戰詳有記錄;《聶榮臻回憶錄》中,聶榮臻作為紅一軍團政委、遵義會議的參加者,當時卻不知道四渡赤水是出奇兵,過後也不知道,他是在解放後聽陳毅說:四渡赤水是「毛主席軍事指揮歷史上最精采的一筆」,而陳毅並沒有參加過長征。
注釋
[1] 1979年3月22日,遵義會議參加者楊尚昆在一次談話中說:「在遵義會議上,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是由洛夫代替博古擔任總書記,但聞天同志非常謙虛,再三推辭。於是這個問題就擱置起來。拖了20幾天,不能再拖了,中央軍委作出決定,聞天同志才挑起這副擔子。」
[2] 呂黎平:《青春的步履》,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181頁。
[3] 夏宇立:《四渡赤水評價考》,《炎黃春秋》2010年第11期。
[4]《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3頁。
[5]《聶榮臻元帥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頁。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